導讀:值得一提的是,唯都股份也是在深交所日前為“進一步督促保薦機構勤勉盡責,切實承擔起核查把關職責”而約談在創業板發行上市中履職盡責不到位的八家保薦機構后,明確向業界傳導“壓實投行‘三道防線’責任,要求保薦機構合力把關”的趨勢后,首例主動或因難符創業板定位而撤回IPO申請的企業。
本文由叩叩財訊(ID:koukounews)原創首發
(資料圖片)
作者:姚 毅@北京
編輯:翟 睿@北京
在扛過了嚴苛的證監會現場抽查后,上海唯都市場營銷策劃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唯都股份”)IPO在歷時14個月的前期問詢后,終究還是未能迎來成功的曙光。
2022年9月5日晚間,本已迎來了登上創業板上市委審議會議接受其資本化命運裁決的機會的唯都股份,被深交所一則補充公告在上會前夜終結了其IPO之旅。
“鑒于上海唯都市場營銷策劃股份有限公司的保薦人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撤銷保薦,按照相關程序,本次上市委審議會議取消審議上海唯都市場營銷策劃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申請”,9月5日晚間,深交所發布《創業板上市委2022 年第 61 次審議會議補充公告》稱。
2022年9月6日,便是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委2022年第61次審議會議拉開帷幕之日,原本在這場會議上首家上會受審的唯都股份應是沒有機會出現在上市委員的面前。
“唯都股份此次在上市前夜撤回申請并不意外,這家企業的IPO結果在早前并不被業內看好,如果不撤回申請,其被否決的可能性頗大,因為其在許多關鍵的標準上,都在向近期愈加嚴格的創業板‘三創四新’的定位審核標準底線提出挑戰。”9月5日晚間,滬上一家大型券商的投行負責人士告訴叩叩財訊。
早前,對于此次唯都股份IPO的審核結果,業內更有人士喊出了“不是你否決,就是我沉默”的評論,這也可窺見圈內人士對唯都股份上市之路的悲觀。
唯都股份為一家以主要滿足行業知名大型品牌客戶需求為核心,圍繞客戶關系管理 (CRM)主線,為品牌客戶提供整合技術、數據和運營服務的創新 CRM 解決方案的企業。
此次IPO,唯都股份則原本計劃發行不超過1250萬股以募集4.05億資金投向“汽車行業 CRM 服務升級建設”、“多行業 CRM 服務拓展”、“品牌數字化營銷體系建設及產業化”等三大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作為一家徹頭徹尾的營銷公司,其如何滿足以“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的創業板定位要求”一直是困擾其IPO的關鍵。
“唯都股份上會前撤回申請的確是與創業板定位難符有關。”9月5日晚間,一位接近于唯都股份IPO的中介機構人士向叩叩財訊承認,雖然過去幾年中,在創業板注冊制下也有同類的營銷公司上市成功,但在近年來,監管層越發強調創業板定位屬性要求的當下,唯都股份要想成功闖關IPO獲得上市委的認可,的確是比較困難了。
值得一提的是,唯都股份也是在深交所日前為“進一步督促保薦機構勤勉盡責,切實承擔起核查把關職責”而約談在創業板發行上市中履職盡責不到位的八家保薦機構后,明確向業界傳導“壓實投行‘三道防線’責任,要求保薦機構合力把關”的趨勢后,首例主動或因難符創業板定位而撤回IPO申請的企業。
9月2日晚間,深交所公開表示,8家保薦機構被約談,這些被約談的機構在投行業務出現的問題反映出“三個不到位”:一是發行上市準備不到位。有的發行人、保薦機構仍然存在“闖關”心理和“占位”習慣,對發行人內部治理和內控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未整改規范到位即“帶病申報”。二是勤勉盡責不到位。有的保薦機構核查把關不主動、不深入,審核中對發行人業務經營、會計處理等重要事項禁不住問詢,未能提供合理解釋,被開展現場督導或現場檢查后打起“退堂鼓”。三是創業板定位理解不到位。有的保薦機構對創業板主要服務創新型成長型企業認識不深刻,少數申報企業不符合創業板“三創”“四新”要求,在審核中主動撤回或被否決(詳見叩叩財訊相關報告《深交所約談八家券商背后:誰是創業板IPO保薦“逃單王”?國信證券項目三成遭撤回,海通證券后來居上,民生證券八月遇多事之秋!》)。
此次唯都股份IPO的鎩羽,又讓本來投行項目在近年來就因執業質量問題備受爭議的國信證券再度“雪上加霜”。
是的,唯都股份此次IPO的保薦機構正是近年來數家上市項目命途多舛的國信證券。
據叩叩財訊統計,自創業板注冊制實施以來,截至2022年9月5日,國信證券目前共參與了47家創業板IPO的申報保薦工作,但算上剛剛在上會前夜撤回申請的唯都股份,這些由國信證券護航的企業中,已經有18家公司的IPO鎩羽,幾乎已占其創業板保薦項目總數的四成。
1)挑戰創業板定位“底線”的背后:大客戶驚現關鍵人關聯之影
在唯都股份的多份IPO申報材料中,其曾花費大量的筆墨向深交所解釋并證明自己符合創業板所要求的“創新、創造、創意特征”和“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新舊產業融合情況”。
其表示,自己圍繞客戶關系管理(CRM)主線,集CRM 策略咨詢、CRM數字化、數據分析和挖掘、創意設計、運營服務和零售輔導于一體,為品牌客戶提供整合技術、數據和運營服務的創新CRM解決方案。
唯都股份還稱,自己提供的 CRM 創新解決方案涉及頻繁且深入的整合技術、數據和運營服 務融合,是一種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和商務服務產業的融合業態。并稱“公司定位的 CRM 創新解決方案在目前 A 股市場上沒有同類公司,在非上市 公司中也沒有規模相仿的本土企業”、“該種深度融合的服務業態,也是公司核心 競爭力的體現,使得公司在和國際知名 CRM 公司競爭中具有差異化的競爭力。因此,公司的業務定位是一種創新的業態”。
但說為創新的CRM業務,但其業務模式模式并不復雜,尤其是中間的必要環節,便是就是幫一些知名汽車企業通過呼叫中心的電話方式營銷。
唯都股份一邊宣稱“呼叫中心業務是一種常用的客戶溝通手段,其業務執行需要技術、數據服務等支持,并與CRM 全案、CRM 系統及應用、線下活動、零售輔導等緊密配合,是公司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中的一個必要的環節”,但同時其又不得不承認“呼叫坐席具有技術門檻較低、薪酬水平較低、用工量大、流動性較高的特點,為解決坐席用工不足的問題,曾采用勞務派遣、勞務用工方式補充用工”。
縱然唯都股份在其保薦機構國信證券的“護航”下,用極其繁復和晦澀的文字“包裝”著其業務的“三創四新”,看起來盡顯“高大上”,來應對深交所對其屢屢提出的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的追問,但在研發費用、專利技術等真正能反應企業“三創四新”的硬指標上,種種數據之下,都讓其各種粉飾業務的文字顯得頗為蒼白。
據唯都股份公布的有關數據顯示,在其此次IPO報告期內的2019年至2021年間,即便在2021年即最近一期會計年中研發費用突擊爆發增長,但三年間共計僅不到1150萬的研發費用幾乎接近了創業板擬IPO企業的最低紀錄。
日前,業內有傳聞稱,監管層對創業板IPO審核的標準進一步作出具象要求,其中主要包括對“創新性”和“成長性”指標的調整,要求擬創業板IPO的企業需滿足“報告期內,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不低于15%,或者合計金額不低于5000萬元”、“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不低于20%”等兩條。
反觀唯都股份,在2019年至2021年間,其研發費用分別為326.17萬、283.14萬和540.18萬元,三年間,合計金額不僅遠低于5000萬,而復合增長率即便是在2021年大幅增長的前提下,也僅錄得11.3%。
說過成長性,唯都股份在2019年至2021年間,其營收分別為19498.59萬、20899.54萬和26073.33萬,同樣,縱然2021年營收“突擊大增”,但三年間的復合增長率也僅為15.6%,也距離20%距離頗大。
更需要指出的是,不斷例證自身的創造性和創新性的唯都股份,不僅在報告期內成長性乏力,研發投入墊底,其更少見的無任何發明專利傍身。
截至到2022年9月,唯都股份稱自己目前手握兩項專利,但這兩項專利實際上不但不是發明專利,連實用新型專利都不是,僅是兩例“外觀設計”專利,這兩項“外觀設計”專利為2021年1月唯都股份剛剛成立的子公司唯都網絡擁有。
在唯都網絡中,唯都股份持有其70%的股份,另30%的股份則由自然人何少偉持有。
在唯都股份最新公布的招股書(上會稿)中,對于何少偉的描述少之又少,僅一處提及其名,只稱其是唯都股份子公司唯都網絡的自然人股東。
但事實上,何少偉對于唯都股份而言可謂不可忽略的關鍵人物。
在揭秘神秘人物何少偉的真實身份之前,有必要先來看看唯都股份在2019年之后的營收情況。
2021年,原本在前兩年業務似乎已陷入增長瓶頸的唯都股份突然營收大增。
從2019年和2020年皆在2億營收規模難有突破之時,2021年,唯都股份營收大增近30%,使得其當期營收突破2.6億。
2021年營收大增的背后,唯都股份第一大客戶沃爾沃居功至偉。
在2019年至2021年間的IPO報告期內,唯都股份客戶集中度風險一直存在,其前五大客戶在這三年內銷售收入分別 為15887.26 萬元、17186.42 萬元和 21553.87萬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 例分別為 81.48%、82.23%和 82.73%。
不過,唯都股份對任何一家客戶的依賴度皆未有沃爾沃般“深刻”。
在過去三年間,捷豹路虎、大眾汽車、上汽通用、寶馬、奔馳和沃爾沃皆是其前五大客戶名單中的常客,但其中大部分客戶,如捷豹路虎、大眾汽車、上汽通用等三家,在三年內對唯都股份的營收貢獻皆在逐年遞減。奔馳雖然2020年對唯都股份的采購有所增長,2021年也開始了消減的趨勢。寶馬雖然連續三年中對唯都股份的營收貢獻保持增長,從2019年的5057萬的銷售額增長到2021年的5678.59萬元,復合增長率也不到6%。
沃爾沃與其他幾家大客戶不同,似乎要將與唯都股份的深度綁定進行到底。
唯都股份此次IPO申報材料顯示,2019年至2021年間,雖沃爾沃皆為其第一大客戶,但在2019年至2020年間,其對唯都股份的貢獻分別為5220.52萬和6462.70萬元,與第二大客戶寶馬之間的差距并不大,占其當年的營收比重也在26.7%和30.92%左右。
時間進入2021年,也就是唯都股份IPO最關鍵的一期財務年中,沃爾沃突然加大與唯都股份的合作,使得當期唯都股份來自沃爾沃的營收一舉過億達到了1.103億,較2020年足足增長近5000萬,這也使得其來自于沃爾沃的營收占比達到了42.31%。
唯都股份稱其與沃爾沃的合作開端可追溯至2015年,但真正開始深入合作,沃爾沃對其的營收爆發則始于2018年后,即是在2019年開始,沃爾沃成功坐上了其第一大客戶之位。
唯都股份與沃爾沃在2018年后的合作爆發背后,則似乎無法繞開一個關鍵人物的存在,這人便是在2021年化身于唯都股份的合作方,成為唯都股份子公司唯都網絡唯一自然人股東的何少偉。
據叩叩財訊獲悉,在唯都股份與沃爾沃的合作業務爆發其的2018年之后至2020年間,何少偉的另一身份便是沃爾沃市場部的運營總監。
2020年9月,何少偉從沃爾沃離職后不久,僅僅三個月后,2021年1月便與唯都股份共同出資設立了唯都網絡。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位曾在沃爾沃擔任市場部運營總監,負責業務正好主管與唯都股份營銷業務對口的關鍵人,還曾是唯都股份的前員工。
在2017年之前,何少偉曾在唯都股份擔任其O2O業務事業部總監長達四年之久。
在何少偉離開沃爾沃的運營總監一職后,再度回到老東家唯都股份,自然受到了“功臣”般的待遇,不但成為了唯都股份子公司的合伙人,還出任唯都網絡的總經理。
成立于2021年初的唯都網絡,主營業務則是進行零售 CRM 數字化產品的研發。
唯都股份在解釋2021年研發費用突增時,也承認2021年研發費用從2020年的283.14萬增加近一倍至540.18萬,主因便是對零售 CRM 數字化產品的研發投入的增加。
唯都股份2021 年由何少偉負責創新開發的零售 CRM 數字化業務中的 DCC 數字化業務,又是率先在沃爾沃試點成功。
“何少偉的身份,的確很難不讓人懷疑唯都股份獲取沃爾沃相關業務的獨立性。”上述投行負責人坦言。
2)國信證券保薦業務執業質量堪憂
無論何種原由,唯都股份在IPO上會前夜的臨陣脫逃,顯然讓作為其保薦人的國信證券投行業務更陷雪上加霜的境地。
這已經是在創業板注冊制下,國信證券失敗的第18例保薦項目了,要知道,截至目前,國信證券一共向深交所申報的由其擔任保薦工作的創業板IPO項目共計才47家,IPO保薦業務的失敗率高達38.3%。
隨著唯都股份IPO申請的撤回,國信證券更是夯實了其成為了創業板保薦“逃單王”的事實——無論是IPO撤材料的數量還是占項目數量的比例,皆位居A股百家券商之首。
“IPO業務的失敗率最能體現一個投行機構的執業質量,尤其是申請材料撤回的數量,刨除一些企業本身的突發性狀況外,大部分撤回材料的企業皆是因為不符合板塊定性、內控存在缺失、業績增長持續性問題以及信息披露存在缺陷,這些問題的背后,很多都反映了保薦機構的執業能力和盡責態度問題。”上述投行負責人表示。
顯然,國信證券兩年18例創業板保薦業務失利,其中14例為在上會之前撤回申請,這一龐大的數據背后,國信證券的保薦業務執業質量是不得不令人擔憂的。
僅在2022年過去的幾個月中,加上唯都股份在內,國信證券已有6單創業板IPO保薦項目在上市前撤回申請。
除了這6單主動“認慫”而逃單的項目外,2022年以來,國信證券保薦的創業板上市項目便已經有兩單在上會時遭到上市委否決,分別為在2022年3月3日上會審核的深圳市興禾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和2022年2月18日上會受審的亞洲漁港。
據叩叩財訊統計,2022年以來,共有11家企業的創業板IPO上市申請遭到否決,其中國信證券連中兩元,這也使得國信證券和西部證券一道成為了2022年中保薦項目遭否最多的券商。
可以合理預見的是,如果9月5日晚間唯都股份IPO堅持上會審核,那么國信證券將迎來年內第三家被否的創業板項目也是極大概率的事件。
正如上述所言,唯都股份此番臨時撤回IPO申請的警示意義非同以往,更在于其是在深交所因“督促保薦機構勤勉盡責,切實承擔起核查把關職責”而約談八家券商之后的首例。
9月2日晚間,深交所發布公開信息稱,近期,對創業板發行上市中履職盡責不到位的8家保薦機構的投行、質控、內核負責人以及保薦代表人實施談話提醒,以進一步督促保薦機構勤勉盡責,切實承擔起核查把關職責。
據叩叩財訊從接近于監管層的知情人士處獲悉,在深交所集體約談這8家保薦工作不力的中介機構背后,除了一直備受爭議的IPO現場抽查“一查就撤”的狀況長期難有改觀外,還有自2022年6月以來正在不斷爆發中的創業板IPO申請撤回大潮和近期多家擬創業板IPO企業因“質量”問題而闖關被否。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共有98家擬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以主動撤回申請的方式在獲得上會之機前終止了其IPO之旅,其中,自6月以來的短短三個月中,撤回申請的擬創業板上市企業家數便達到了58家,數目遠超過此前五個月的總和,在最近的三個月中,又以8月為IPO創業板上市失敗的數量為最,在這一個月中,不僅有23家企業主動撤回了其IPO申請,另外還有3家擬創業板上市的申請在上市委會議中遭到了否決——這也意味著,在過去的2022年8月中,便已經有26家擬創業板上市企業的IPO計劃被宣告終結——這也創下了創業板注冊制實施以來單月最大的IPO失敗紀錄。
在創業板IPO撤回潮和否決數量高企的背后,早前曾有接近于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財訊透露,主因還是在于“一些發行人和保薦機構秉存‘僥幸’心態,‘占位’思想明顯,許多不成熟的項目也提前申報”,“另一些保薦機構對監管層的要求理解不到位,執業能力有缺陷且不盡職”。
約談的警示剛剛向市場釋放不久,創業板IPO“逃單王”國信證券的項目即成為了首例典型,這的確或許并不讓人感到驚訝。
回想十余年前的2009年,同樣是創業板,國信證券因把握機遇,抓住當年創業板的開板之機,完成了其保薦業務的彎道超車,一時風光無限,一度在創業板IPO保薦數量和承銷規模上將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等老牌券商大佬拋至腦后,創造了二線中小券商逆襲的標桿。
多年沉淪后,2020年,創業板注冊制的改革,國信證券也曾寄希望抓住這一變革時機再現當年投行業務的輝煌。
但時至今日的種種表現,國信證券的投行業務是否真的已現“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時至今日,國信證券在創業板中處于問詢待上會審查的項目僅剩6家,這六家擬IPO企業的上市申請大部分是在2022年6月才剛剛受理,等待這六家企業的上市命運又將何繼?此前歷經諸多挫折的國信證券能否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并審慎反省?
值得關注與期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