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股上市公司開拓藥業(09939.HK)因再次上演邊說不融資,邊配股發行及實控人減持的戲碼引發網絡輿情事件,有投資者質疑公司利用信息優勢暗箱操作,信披互扇,誠信缺失,侵害了廣大投資者利益。,
8月30日,開拓藥業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先舊后新方式配售2559.75萬股,占擴大后股本約6.2%,每股配售價格為13.8港元,較上個交易日收市價折讓14.5%。配售事項集資凈額約3.475億港元,用于新冠藥物普克魯胺的臨床開發及商業化以及男性脫發藥物福瑞他恩的臨床開發。此外,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童友之同步減持853.25萬股。
該消息被解讀為開拓藥業的又一次誠信缺失,投資者用腳投票,從而引發市場劇烈反應。8月31日開盤,開拓藥業-B跳空低開并一度跌超12%,盤中臨時停牌,截至停牌前跌9.17%。
【資料圖】
此后,開拓藥業-B股價一路下跌,開拓藥業-B自8月30日從最高18.9港元/股,跌至9月20日收盤價11.08港元/股,10個交易日跌幅超過40%,市值蒸發了逾30億港元。
本來,無論是配股還是減持都是上市公司及股東的正當權益,但大眾投資者關注的是,這期間二級市場精準的高低配合,是否為公司精心設計的結果?
時間返回到三周前。開拓藥業-B結束2022年4月以來的漫長跌勢,連續兩周收漲,股價從最低點12.22港元/股漲至19.28港元/股,兩周漲幅近50%,成交金額與換手率同步顯著放大。市場人士認為,明顯有屬于機構的資金在主導并持續推升股價。
正當投資者為股價止跌回升而欣喜的時候,8月30日的一紙公告就給大家當頭澆了一盆涼水,感覺受到愚弄的資金奪路而出,股價迅速從高位又回歸原點,并迅速創下新低。
下面一張圖可以清晰的反映開拓藥業-B在公告前后的A型走勢:
事后看來,股價的拉升與回歸,與公告發布的時機契合,公司得以在相對高位“精準”完成配股定價、實控人完成減持套現,股價疑被操縱。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就在2022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公司高管對投資人公開表示,目前公司流動資金情況良好,暫時沒有配股融資計劃。話音未落,就又來了個“配股+減持”的“雙響炮”,表態與事實截然相反,互相打臉。致部分投資者對開拓藥業的誠信表示了強烈質疑,甚至稱其為“騙子公司”。
不少投資者投訴稱,本次配股發售及實控人減持,疑似有相關方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進行利益交換,并通過二級市場完成收割,給廣大普通投資者造成嚴重損失。
一邊在資本市場不斷融資,另一邊包括創始人在內的公司高管同步減持套現。
受益于港交所關于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新政,創新藥企開拓藥業于2020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隨著公司核心產品普克魯胺治療COVID-19的臨床進展推進,2021年開拓藥業-B股價迎來大幅上漲, 2021年9月曾達到歷史高點89港元/股。
隨著股價的上漲,2021年5月開拓藥業通過先舊后新的方式,以64.50港元每股的價格完成配售1820萬股,獲得所得款項凈額約11.6億港元。股份配售的同時,公司聯合創始人郭創新以每股64.50港元減持370萬股,套現約2.39億港元。
2022年5月20日港交所信息披露顯示,郭創新已再次減持300萬股,并進行了權益申報。
2022年6月,開拓藥業執行董事盧燕也進行過股份減持。
一邊是公司在資本市場不斷融資,另一邊公司創始人等高管同步減持套現。在此過程中,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未受重視,并與公司管理層的個人利益產生嚴重對立。
“錢緊”難改,開拓藥業未來還會故伎重演嗎?
對于一家迄今未有產品正式上市的創新藥企而言,現金儲備堪稱生命線。
8月29日,開拓藥業公布了2022年中期業績公告。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依然沒有任何銷售收入;包括政府補助、銀行結余等在內的其它收入為756萬元,同比下降27.97%;上半年凈虧損為5.18億元,較去年同期擴大59.1%;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開支為4.6億元,同比增長63.4%。由于研發成本的大幅增加,開拓藥業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累計減少至3.37億元,幾近枯竭。有媒體稱,開拓藥業在為生存而努力。
本次開拓藥業配售募資凈額約3.5億港元,將用于新冠藥物普克魯胺的臨床開發及商業化,以及男性脫發藥物福瑞他恩的臨床開發。但即使加上本次配售所得款項,公司現金流也難言樂觀,根據靜態推算,開拓藥業目前現金儲備僅能覆蓋6-8個月的正常研發和經營所需。
如此有限的時間之內,核心產品從獲批上市到完成商業化,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現金將盡,開拓藥業就只有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一條路可走,投資者擔心的是,“配股+減持”的劇情還會再次上演。
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公平、誠信,則是上市公司治理最重要的準則。如果一方面期待投資者踴躍加入、攜手共進,另一方面卻把中小投資者當作對手盤,行“割韭菜”之實,勢必會寒了眾人的心,逼迫投資者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