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博醫療是國內骨科植入類醫用耗材領域的龍頭企業之一,近日,隨著國家脊柱類耗材集中采購結果的落地,沒想到大博醫療竟然成了二級市場的贏家,在本周連續四個交易日走出了四連板,反彈十分強勁。
【資料圖】
不得不說,除了一些資金、情緒的干預之外,大博醫療能走出四連板也一定有一些基本面的支撐,使得企業未來的增長邏輯發生了變化,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脊柱耗材集采給企業帶來的預期變化,并從醫藥或醫療器械行業的角度得出來一定的啟發。
一、骨科耗材集采基本落地,大博醫療利空出盡
本次骨科脊柱耗材集采距離第一次醫療器械耗材冠脈支架集采大約近兩年,距離骨科人工關節集采整整一年,醫療耗材集采呈現出一年一次的執行節奏,隨著本次集采的落地,種植牙集采的預期也幾乎確定。
雖然下一個集采品種還不一定花落誰家,但脊柱耗材集采的落地讓骨科耗材生產企業終于松了口氣,從人工關節國采到創傷類產品聯盟采購,再到脊柱類耗材國采,耗材里最大的板塊骨科這塊基本上主體覆蓋了。
對于大博醫療來說有些利空出盡的意思。
(頸椎路釘板固定融合系統部分集采結果如圖)
脊柱耗材集采比人工關節集采降幅要相對溫和,大博醫療此次共中選11個產品種類,平均降幅為61%,相比于人工關節82%的降幅溫和了不少。
對于大博醫療來說,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滑43.28%,受影響最大的一塊業務是創傷類產品,創傷類產品是企業最大的一塊業務,因聯盟集采受影響最大,但關節類業務收入甚至同比增長了216.29%。
可見后期即使脊柱類耗材集采對大博醫療產生影響,也不會大于創傷類產品集采產生的影響,所以預計凈利潤明年同期繼續下滑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同期將實現正增長。
(2022年上半年大博醫療經營數據)
在此背景下,從估值角度來看,大博醫療四連板后動態市盈率達到了46.6倍,靜態市盈率只有約24.9倍,不得不說,如果還能有增長預期,這個估值便不算高。
二、被集采后的大博醫療還有想象空間嗎?
雖然集采降價幅度較大,但不得不承認產品整體收入下降程度以及毛利率下滑程度并沒有那么大,其中銷售量確實增加了不少。
未來,大博醫療要想實現恢復性增長只需要進一步實現國產替代、多布局一些產品線、少花費一些銷售費用等。
從骨科耗材行業來看,國產企業競爭格局較為穩定,同時進口企業仍然有較高的市場份額:
人工關節四款產品,在陶瓷-陶瓷、陶瓷-聚乙烯、合金-聚乙烯3類髖關節以及膝關節中,進口品牌份額分別為49%、51%、33%、61%;
在脊柱市場,國內龍頭公司市占率約42.7%,進口品牌和其他小企業份額為57.3%。
其中,進口器械占比較高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技術含量較高,在某些領域具有先發優勢,所以國產骨科耗材龍頭仍然可以通過提高研發實力,提高自身市占率。
當然,除了存量空間外,增量空間是企業未來發展最需要考慮的,包括更完善的產品線布局、優于同行業企業的競爭優勢、骨科耗材使用量的增加等。
對比國產骨科耗材同行業企業,大博醫療研發水平較強,布局產品線較廣,而且脊柱類產品收入占比相對較小,綜合原因使它成為近期骨科領域的贏家。
除此之外,2022年上半年銷售費用增長很快,對凈利潤下滑產生較大影響。2022年上半年,大博醫療的銷售費用率達到了40.49%,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81個百分點。
為何在集采的背景下,大博醫療的銷售費用沒有下降,反而大增呢?
(2022年上半年大博醫療銷售費用明細)
從數據上看,銷售費用中占比最大的兩個項目也是增長最快的兩個項目,而大博醫療顯然是在開拓市場。
一方面,2022年在企業銷售人員數量下降的同時,職工薪酬卻在增加,有可能是離職補貼增加或者是激勵制度有所“改善”,但后期職工薪酬的增加有望給企業業績帶來正向效應;
另一方面,市場開發及學術推廣費自“兩票制”政策實施后便維持在較高水平,雖然也給企業帶來一定不利影響,但整體來看,近幾年,大博醫療業績增長更快,所以大博醫療同樣有望通過這種推廣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截至2022年上半年,大博醫療的毛利率為84.4%,銷售費用率為40.49%,凈利率為22.77%。未來隨著企業產品銷量增加,凈利潤有望實現恢復增長。
三、總結一下
總的來看,經歷了前面較長時間的不確定性導致的下跌,大博醫療的業績增長似乎仍有盼頭,從機構預測數據來看,2022年-2024年凈利潤復合增速將達到22.82%,增長預期良好。
假設我們略降低預期,未來三年凈利潤復合增速為15%,那么2024年凈利潤規模將達到10.24億元,凈利潤規模相比2021年增加3.5億元,按凈利率30%算的話,收入規模需要比2021年增加14.19億元,需要約8%的存量市場份額(測算骨科耗材行業市場規模集采后177億元),8%的市場份額雖然看上去較高,但如果再考慮增量空間可能也就不難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