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到10月,茅臺帶領著整個A股白酒板塊一路下跌,曾經1499一瓶難求的茅臺,今天收盤1360就能“隨便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些天,很多重倉白酒的大佬們都在納悶,行業毛利潤率超60%的印鈔機,為什么突然就不香了?
隨著一家名為“乓乓響”的公司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答案也許呼之欲出。
根據這家賣蔬菜副食公司提供的財報,今年前五個月,其來自政府采購的毛利率73.6%,來自應急服務供應商的毛利潤高達83.8%。
這個數字有多夸張呢?
中國行業利潤率能達到70%-80%的只有煙草和白酒,但是這些持牌壟斷的暴利公司也需要向國家支付占毛利潤50%以上的消費稅,實際到手的利潤要大打折扣。
而且,“乓乓響”不僅不用支付消費稅,還能夠獲得政府的補貼,碾壓了煙酒一眾的壟斷級企業。
這種喊著金鑰匙的公司,瞬間就讓很多人不淡定了,一個倒賣蔬菜副食的中間商,憑什么可以賺的這么多?
港交所財報的財報,解釋了這一切。
“乓乓響”跟白酒香煙類似,也是一家持牌的壟斷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洶涌疫情中,這家本土企業搶在了盒馬與京東等大企業前面,拿到了上海地區的保供資質,憑借牌照壟斷,賺取了堪比煙酒的毛利潤率。
在那段一菜難求的時間,小區“團長”們都用拼多多和美團搞團購,而牛氣哄哄的團購平臺此刻不得不為“乓乓響”打義工,賣“乓乓響”的保供物資,他們抽取每單百分之零點幾的通道費,也不過是替金融機構收取。
在那段菜價漲翻天的時間里,上游的供貨方更是被特許經營壓榨的厲害,只能向“乓乓響”這樣的公司供貨,根據財報披露,“乓乓響”的蔬菜進貨成本,從去年的5.3元,下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3.6元每公斤,進貨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一。
這種統購統銷,就是“乓乓響”在財報中說的,“具有相對較強的議價能力”。
而這份財報也告訴了我們一個事情,菜價漲的越高,農民伯伯的收入越低,我們為食材支付的高額費用,并沒有落到困難的農民伯伯兜里,而是把一個家族公司送去了港股IPO。
壓低農民賣菜價的是他們,抬高老百姓買菜價的也是他們,而他們卻不用擔心像其他企業因哄抬物價而遭遇懲罰。
這就是這份財報告訴我們的。
回顧這幾年來受疫情的沖擊,很多中小商家的生活愈發艱難,靠市場吃飯的他們,利潤率變得越來越低。
而原本只是在供應商和終端之間做一個差價中間商的“乓乓響”們,卻憑借著一張特許經營的牌照,瞬間變身成通吃通殺的大佬,把上下游的利潤全部吃進了自己的肚子里。
這個小小的“乓乓響”只是一個縮影,我們接下來要迎接美國的金融突襲,一個個持牌企業必然會紛紛崛起。
對此,我們希望,對這些憑借著非市場化手段獲得超額收益的企業,也應該像煙酒一樣征收特別的消費稅,讓這些從民生中獲取的超額收益,能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