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A股快速反彈,上證指數突破3100點,被熊市毒打已久的投資者開始變得“恐高”,總覺得熊市沒走到頭,稍有回調便急著賣出“避險”。當初抄底時明明是奔著賺取豐厚收益來的,現在卻想著“賺點即可、“保本即走”,白忙活一場。
(資料圖)
究其原因,或許是抄底時買在了左側,買完就出現了賬面浮虧,虧損時間或許還不短,持續遭遇精神折磨。在消極承壓期間,投資者可能不止一次期盼市場給予自己保本賣出的機會,所以,當市場反轉、真正的右側來臨時,投資者保本即賣出,在市場剛啟動時便丟了低價買入的股份。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或許是,投資者不相信市場已經出現了反轉行情,總想著還會跌到之前的位置,保本賣出、低位接回來,還能小賺一筆。這么想的投資者將面臨兩個結果:要么如其所料,市場果然又跌了回去,將股票低位買回來,成功做T,小賺了一筆;要么右側確已出現,股價再也沒能回到前期低點,沒給投資者再次買入的機會,賣飛了。
對于總想著做T的投資者,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不可能次次都能低位買回,最終的結果還是賣飛。所以,這兩個結果其實對應一個結果:賣飛了。
在市場行情剛啟動時賣飛股票/基金,幾乎是投資者所能犯的最大錯誤,錯在沒能把握幾年一次的珍貴機會。股票大作手杰西·利弗莫爾曾如此總結,
“在牛市中,你要做到買入并持有,一直到牛市進入尾聲。要想做到這些,你就要對整體大勢加以研究,而不是影響個股的消息或特別因素。接著,就要把所有的股票都忘掉,為了持穩它們而忘掉。你要做的就是等待,一直到你發現,也可以說你更愿意發現市場出現了轉機,整體大勢出現了逆轉。”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是著眼于大趨勢,市場底部只買不賣,絕不因蠅頭小利隨意賣出,捂緊頭寸,靜待牛市啟動、飛龍在天。
還有一類投資者,手中同時持有幾只個股(或基金,下同),近期市場反彈過程中,持有個股漲幅差距較大,投資者傾向于賣掉漲幅高的、加倉漲幅低的。比如賣掉漲幅10%的股票,買入漲幅只有1%的個股,感覺自己凈賺9個點,不漲的股票拿著也更踏實。
這種做法對嗎?通常不對,因為短短幾日的漲幅高低,不應成為投資者調倉的理由,大概率還會做錯,像彼得林奇所說,“拔掉鮮花,澆灌雜草”。
原因在于,底部指數大反彈時漲幅更高更快的板塊,更容易成為新一輪牛市的主線,不僅短期領漲,中長期也漲得更好。當然,不是因為漲得好才容易成為主線,而是具備成為主線的潛力所以才漲得好,要相信市場是聰明的。此時,投資者基于短期漲幅進行所謂的“高賣低買”,也是貪圖蠅頭小利,沒能站在兩三年的大行情中去對比上漲潛力。
那么,賣掉漲得少的、買入漲得多的,是否就一定正確呢?也不一定,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舉例來說,去年底大火的元宇宙板塊,事后看怎么漲的怎么跌回來,因為更多地是炒概念、炒主題,很多所謂標的公司的元宇宙基本面八字還沒一撇。投資者追高大多被套,及時落袋反而是正確的。
而同時期啟動的中藥板塊卻能屢創新高,是因為政策面的驅動強勁有力且可持續,政策驅動行情之后,還有基本面邏輯可以期待,易漲難跌,適合長期拿下去等待基本面的催化。同樣,近期啟動的醫藥、信創、疫后復蘇等板塊,也都處于政策驅動階段,政策預期先漲一波,后續基本面接續還能繼續推動板塊走牛,過早落袋為安便容易賣飛。
還有一些投資者,一直追求右側買入,大跌期間倉位很低。眼看著看好的股票快速反彈,較最低點漲了10%-20%,反而不敢買入。明明追求右側買入,真走出右側行情,反而遲疑不決,不能嚴格遵循買入紀律,有踏空風險。
其實,左側買入也罷,右側買入也罷,談不上哪個更好。但如果左側不敢買入,右側也不敢買入,就會無所適從,結果肯定不好。
利弗莫爾是典型的右側買入者,他反復告誡投資者不要在市場信號出現之前出手,坦言“我的經驗足以證明,真正從投機買賣得來的利潤,都來自那些從一開始就一直盈利的頭寸”。回到當前A股,市場反轉信號已經出現,右側交易者的買入窗口已經開啟。
自年初以來,壓制A股表現的三個因素分別為:國內的疫情和地產,壓制基本面;美聯儲快速加息,抬高無風險收益率;俄烏沖突為代表的地緣沖突升級,壓制風險偏好。就目前來看,上述因素均已出現實質性變化,右側行情已經到來。
就疫情防控政策來看,隨著科學精準防控二十條措施的出臺,市場預期更加樂觀。如據測算,取消中風險區劃定可減少約50%的區域管控,取消次密接認定將至少減少一半以上的人口管控,而強調加大對一刀切、層層加碼等問題的整治力度,更是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展望未來,疫情防控政策仍會根據具體情況動態調整,市場情緒也難免會有波動,但大方向已然明確,情緒反轉也是事實。
就地產政策來看,政策一直在持續發力。近期隨著出口增速回落,激活內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抬升,地產扶持政策開始密集出臺,針對性更強,能級也明顯提升,有效提振市場情緒。如保交樓有助于穩定需求,要求金融機構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和配合做好受困地產公司風險處置,則能有效緩解供給側資金壓力,斬斷風險蔓延傳播鏈條。鑒于以地產為代表的舊經濟對于穩增長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當房地產成為大家都看得到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必然能夠得到解決。所以,某種意義上,市場并不擔心房地產風險的蔓延,只是在等待政策升級的信號。當前,政策升級的信號已然顯現,地產對市場情緒的壓制已經反轉。
就全球無風險收益率來看,隨著美國通脹數據超預期回落,美聯儲快速加息的拐點已現。從市場表現看,美債收益率下行,美元指數下降,美股大漲,港股大漲。隨著美債利率迎來拐點,人民幣貶值壓力下降,為國內繼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打開了空間,降準降息都變得可期待。回頭看美國通脹回落的可持續性,10月CPI環比上漲0.4%,其中住宅貢獻了0.245個百分點,一半還多。而美國統計局使用過去6個月房租指數平均變化率來衡量當月房租通脹,數據具有滯后性,并未充分反映美國房地產市場快速降溫背景下租金的回落。考慮到數據的滯后性,及高息對經濟活力的壓制,美國核心通脹大概率繼續回落,持續確認加息拐點,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已經調頭向下,全球市場無風險收益率頂部已現。
鑒于市場主要壓制因素均已出現拐點性變化,兩周前的市場低點大概率回不去了。投資者要做的便是擺脫熊市思維,不妄求在最低點建倉,也別貪求蠅頭小利的賬面止盈,在市場底部加大倉位,著眼于兩到三年的新一輪上漲周期,握緊倉位,直至新的牛熊拐點來臨。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