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市場
今日A股三大指數收跌,個股方面漲多跌少,約2800只個股飄紅。北向資金全天小幅凈流入,截至今日,北向資金已經連續五天凈買入。盤面上看,今日半導體、軟件板塊午后大幅拉升,醫藥、信創、游戲等板塊均走強;鋰礦、光伏、儲能概念等再度下挫。今日兩市進入調整的幅度稍大,但也比較符合預期。周四的“收跌魔咒”終究還是來了,回看8月18日至今的三個月內,所有周四全部收跌,也確實有一些玄學色彩了。今天醫藥板塊的上漲主要還是因為本土病例的增加所致。游戲板塊的走強可能與歐洲議會的一項決議相關。近日歐洲高票通過了電子游戲產業發展的決議,并制定了發展戰略,也順便帶領了我國游戲行業修復的可能性。
總的來看,目前的縮量下跌并不用過分緊張,目前并沒有特別大的利空導致市場大幅下挫。大盤仍會不緊不慢的持續震蕩一段時間,市場當還還處于觀望狀態,需要耐心等待交易機會。
【資料圖】
截至收盤,今日上證指數收于3115.43點,下跌0.15%,成交額為3779億元;深證成指下跌0.13%,成交額為5352億元;創業板指下跌0.71%。今日兩市上漲個股數量為2767只,下跌個股數為2014只。
從風格指數上來看,今日所有風格表現不一,其中成長和消費風格的個股上漲,穩定和周期風格的個股下跌。近期風格轉換較為明顯。
盤面上,31個申萬一級行業有14個行業上漲,其中計算機,傳媒,電子行業領漲,漲幅分別為2.63%,2.14%,1.17%。煤炭,有色金屬,汽車行業領跌,跌幅分別為3.38%,1.60%,1.46%。
資金面上,今日北向資金凈流入14.09億元;其中滬股通凈流入5.02億元,深股通凈流入9.07億元。近三個月北向資金凈流出276.25億元。俄烏和中美局勢對北向資金邊際影響逐漸縮小,美國通脹走勢和國內經濟狀況最近對北向資金影響較大。
從風險溢價指數來看,風險溢價率在歷史上處于均值+1倍標準差之上時,A股往往處于底部區域。目前風險溢價率為3.06%,低于一倍標準差,萬得全A指數大概率處于底部區域階段。風險溢價指數近期下降,市場情緒回暖。后期市場仍有擾動,但下行空間相對可控,建議投資者擇機分批布局。
(注:數據更新至前一交易日,風險溢價率越大,表明配置股票的性價比越高;反之,則配置債券的性價比越高)
熱點新聞
新聞一:10月財政數據出爐,如何看待?
2022年11月16日,財政部公布1-10月財政數據:1-10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3萬億,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4.5%;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6萬億,同比增長6.4%。10月公共財政收入當月同比增速由8.4%增加至15.1%,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大幅增加至15.2%。10月公共財政支出當月同比增速由5.4%增加至8.7%。
長江證券認為,10月財政收支呈現如下特點:財政收入改善,稅收收入增長較多。支出力度加碼,衛生健康增長較快。土地表現回暖,基金支出降幅縮窄。展望未來,隨著優化疫情防控20條措施的實施、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加碼,廣義財政收入有望持續得到改善修復;但考慮到1-10月財政收入進度落后較多,今年財政少收或仍難以避免,或將通過多調用往年結余資金以使賬面達到平衡,明年可用余糧或所剩不多,債務收入或將是明年財政收入的主要補充渠道。11月地方債提前批已下達,明年財政前置有望延續。
渤海證券認為,公共財政收支差有所彌合。一方面是經濟的持續修復的帶動,另一方面是基數的影響,2021年10月底,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可延緩繳納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稅費。另外,由于9月和10月分別是稅收的小月和大月,小體量的數據容易出現較大波動。公共財政支出仍偏向于民生領域。基建領域的支出延續了8-9月的平淡特征,主要是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對基建的支持力度提高、緩解了公共財政的部分壓力。公共財政的支出進度低于2018-2021年的同期水平,主要也是來自“準財政”在支出端的分擔。土地市場修復的持續性尚待觀察。10月政府性基金收入當月同比增速收窄至-2.7%,其中,土地出讓收入增速收窄至-3.8%,在土地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我們對某一個月的同比數字變動的敏感性有所下降,只有連續性的改善才能說明土地市場的轉暖。
光大證券認為,10月一般公共財政收支壓力明顯緩和。收入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修復較快,消費稅超季節性增長;支出端,增速維持高增,向衛生健康和債務付息傾斜較多,基建類支出繼續維持低位;政府性基金層面,受土地市場邊際轉暖帶動,10月收入與支出的降幅均顯著收窄,但收支壓力仍大??傮w來看,狹義財政退坡、準財政接力基建的觀點在10月得到進一步驗證。展望2023年,財政背景更為復雜,一則,經濟面臨的需求側與外部環境挑戰更為凸顯;二則,財政資源更為稀缺,地方債務壓力掣肘加杠桿空間。預計財政基調持續積極,中央或打開赤字空間,發力或主要向需求側與居民端集中,預算內資金對基建支撐減弱,基建穩增長仍依賴準財政資金的支持。收入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修復較快,消費稅超季節性增長10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速為15.7%,較9月的8.4%回升7.2個百分點。拆分結構來看,10月,非稅收入繼續高增,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修復較快,消費稅超季節性增長,個稅增速有所下滑。
新聞二:如何理解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
2022年11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2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長江證券認為,流動性合理充裕,貸款利率回落,超儲率持平至1.5%,9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環比回落7BP至4.34%。專欄認為人民幣匯率繼續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具有堅實基礎,有基本面和政策面兩大支撐因素。海外方面主要聚焦高通脹和經濟放緩的影響,國內經濟一方面強調還面臨居民預防性儲蓄意愿上升制約消費復蘇、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面臨收益不足等多方約束,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未來通脹升溫的潛在可能。整體貨幣基調偏緊,信用基調偏寬,考慮到央行對通脹的關注,短期調整政策利率的可能性降低,但直接調降5年期LPR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國金證券認為,央行對海外經濟更悲觀、對國內經濟邊際轉樂觀,更加關注國內通脹風險央行對海外經濟研判更悲觀、對國內經濟邊際轉樂觀。三季度報告進一步強調總體通脹反彈壓力,一方面是貨幣供給增長較快,“一段時間以來我國M2增速處于相對高位”,另一方面是“總需求進一步復蘇升溫可能帶來滯后效應”,特別是防疫更加精準后消費動能可能快速釋放。貨幣政策“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基調表述不變,但不再提及“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提振信心”等;政策重心明顯向防風險傾斜,除需求側變化帶來的通脹潛在風險,還有房地產領域風險,把“穩妥實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提到“用好用足工具箱”之前,首提“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空間有限,“準財政”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的關鍵,貨幣流動性環境最寬松的階段或已經過去。
德邦證券認為,從貨幣政策操作風格上判斷,2023年總量貨幣政策寬松空間狹窄、財政屬性鮮明的結構性貨幣政策或繼續擔綱流動性投放。2018年以來貨幣政策寬松的進程或不會在2023年終結,至少2023年上半年貨幣政策或延續2018年二季度以來的寬松風格。但是從總量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來看,“降準”和“降息”都面臨“隱性下限”的制約,帶有“財政”色彩的結構性貨幣政策或繼續成為央行投放流動性的主要渠道,2022年以來貨幣政策操作愈加“財政化”、貨幣和財政更加趨于緊密聯動的特征或在2023年延續。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內容表述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格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