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碳中和”的東風吹向農村大地,越來越多農民看好光伏這一綠色能源戰略,希望利用閑置屋頂獲得穩定收益。然而,大部分老百姓不懂光伏,也很少細讀合同,幾乎完全聽信品牌代理商的說辭,便輕易簽字,這很大程度上給追逐利潤的資本以想象的空間。
(資料圖片)
為了讓自己公司的光伏板走進千家萬戶,各方盡顯神通。除了以純租賃屋頂的幌子誘導老百姓租設備,還有公司用農戶的身份信息貸款、擔保,把風險轉嫁給農戶,農戶所能獲得的收益也一再被壓榨,市場亂象頻仍。
如何在利益分配上,兼顧資本自身利益和農戶利益,將成為影響行業盛衰的關鍵因子。
資本涌入,內卷加速,光伏融資租賃進入低利率時代
近日,鳳凰網發布了一篇《資本圍獵農村屋頂 掏空農戶的錢袋》的報道,其中談到戶用光伏在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山西、福建等地遍地開花。該篇深度報道指出,市場的火爆其實源于大批企業跨界入局以及融資租賃機構的涌入。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0年以來,就有近百家企業跨界進入光伏領域。不管是做生豬養殖的正邦科技,還是地產行業的藍光發展、乳企皇氏集團,都高調宣稱重金投資分布式光伏或者光伏電池環節。這些企業背后都有“小算盤”——渴望依靠光伏成為公司業績和在資本市場表現的提升點。在“雙碳”的國家戰略扶持下,宣告轉型的光伏公司,在資本市場和融資渠道上,都頗受到市場青睞。比如皇氏集團宣布跨界后,在10個工作日錄得5個漲停,股價上漲50%。
不僅如此,因為國家在綠色金融政策上的扶持,光伏公司的融資渠道也大大拓寬。他們過去受限于資質和實力,很難向銀行申請貸款,但如今可以向更靈活的金融租賃機構融資。2016年初,光伏融資租賃已初具規模,中信金租等多家融資租賃公司在光伏發電項目上的投放達到100億元以上的資金。
事實上,融資租賃機構的涌入,進一步燃爆了行業的熱度。國銀金融租賃、華夏金融租賃等數十家企業紛紛入局。到今年5月底,華夏金租戶用光伏業務累計服務的農戶數超過10萬戶。
但是,資本涌入,帶來浮華背后,風險不斷凸顯。比如,有代理商搞惡性競爭,打價格戰,甚至給不合條件的房屋安裝光伏板,造成公司無法獲得收益,資金鏈跟不上。光伏公司“拉黑”代理商,不再向其發放光伏板。還有部分安裝商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用各種方式降低成本,如使用老式的水泥墩立柱,而不是新型輕型鋼,有些劣質材料會導致農戶屋頂漏雨,更難說能在25年間保證正常發電。
與此同時,投資方與品牌方也在陷入“僧多粥少”的怪圈,投資收益大幅拉低。這是因為投資電站的收益是固定的,涌入者越多,成本越高,自身的收益愈低。如今,甚至一家光伏公司的項目,會有多家金租機構競爭。今年9月,民營光伏公司晶科科技為13家全資下屬公司融資6.17325億元,最終入圍者中有4家資方,其中3家都是融資租賃機構。
據鳳凰網報道透露,行業的火爆加劇了資本的內卷,更多金租公司的進入,在進一步拉低光伏融資租賃的利率。為了爭搶到光伏項目,融資租賃公司之間甚至不惜拼價格、拼營銷、拼優惠。過去光伏融資租賃投資回報率,算上保證金等影響,能有10%左右。到2018年僅有8-9%,而現在已有金租公司將光伏企業融資利率壓到4%以內。
8萬變2萬!光伏公司暗渡陳倉,農戶利益“大縮水”
激烈的市場競爭,攤薄了金融租賃企業與光伏公司的利潤。但光伏行業有其特殊性,所有的收益都來自電站,這決定著資本只能薅農戶的“羊毛”。為了賺到錢,光伏公司改變合同模式,拉長簽約周期。比如將原來的融資租賃合同變為經營租賃合同,甚至開發出合作共建合同,并在合同里規避農戶承擔“貸款”的風險。
鳳凰網報道指出,這些合同在為農戶剔除掉“風險”的同時,也降低了農戶的收益。表面上看給農戶的“補貼”和費用越來越多,由原來的每塊板補貼20元,上漲到現在的50元、60元,實際上卻是把農戶的未來潛在收益擠壓掉了。一般來說,光伏板的設計壽命,實際只有25年左右,但現在的合同期限,動輒延長到22年、25年,甚至30年。屆時,盡管農戶可將電站收歸所有,但很可能只是一堆“廢鐵”。
鳳凰網算了一筆賬。參考太陽能創新學院列出的發電數據,以山東濱州為例,10千瓦的光伏板,按照電站25年壽命計算,可發電29萬度,年均1.2萬度,按照山東電價0.3949元/度電估算,投資一座電站的收益約為11萬元。
在自投模式下,按3元/瓦計算,成本3萬元,而每年發電1.2萬度,一年收益4738元,差不多6年可回本,其余19年的收益,可有近8萬元歸農戶;按融資租賃協議,前10年,農戶每年每塊板獲20元收益,10千瓦電站需要22塊版,每年可得收益440元,后15年發電收益的8成歸農戶,扣除掉首付款,農戶收益有5.5萬元;如果以22年期的經營性租賃合同計算,保底15%收益,10千瓦電站下,22年下來農戶的收益約1.6萬,余下3年收益按1萬元估算,農戶總收益不過2.5萬元;另外在“合作共建”模式下,每塊板的補貼在前5年是60元,在后20年是50元,農戶25年的收益約在2.9萬元。
顯而易見,經營性租賃和合作共建的模式,收益幾乎是最低的,但其開發周期和開發速度以及管理半徑較短,所以容易被農戶選擇。但這里存在一個巨大的“信息壁壘”。在市場推廣時,業務員不會主動告知光伏貸和全款投資的收益有多少,原本可以賺取8萬元的農戶,可能最終只賺2萬多,運營一座電站的近八成收益都被金租企業和光伏公司抽走了。
常言道,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在目前光伏行業普遍進入低利率狀態的大背景下,光伏公司、金租企業對農戶收益的擠壓注定會變本加厲。因此,農戶唯有提高警覺,面對代理商花言巧語時,多一些懷疑,針對合同細節條款時,多一些較真,或許才能更好的保護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