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股票質押事務顯著少了,不少股東將原有股票解押后,就不再續辦了。”近日,一位券商投行事務負責人告知記者。
商場全體數據也印證了這一狀況。據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到2月28日,A股商場質押股數占總股本的份額約為5.4%,較2018年底的10.7%下降了約五成。
“A股商場股票質押率近幾年顯著下降,首要原因是:一方面,關于股票質押的相關政策接連出臺,發揮了引導效果;另一方面,二級商場估值中樞顯著回升,一批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公司脫穎而出,股票質押危險自然散失。”一位資深私募人士告知記者。
(資料圖片)
該人士表明,經過了前幾年的股票質押危險考驗,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現已充分認識了股票質押這把“雙刃劍”,現在運用也愈加謹慎。
質押股數跌破4000億股
受多要素影響,A股商場股票質押規劃繼續下降,質押股數現已回落至4000億股以內。這意味著,幾年前備受關注的商場全體流動性危險和上市公司全體股權危險基本得到解決。
據統計,A股商場質押股數量已從2018年底的約6000億股降至現在(到2月28日)的3934.79億股。同時,大股東質押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份額從2018年底的24%降至現在的16%。
不只全體狀況顯著好轉,質押份額較高的公司數量也在削減。到2月28日,第一大股東質押份額(大股東質押股數占持有股數)超越80%的公司數為230家,缺少2018年底583家的一半。
例如,茂業商業控股股東茂業商廈2022年12月13日將部分質押股權予以解押,其質押股數占所持股份數量的份額因而降至18.2%,而在2018年10月15日,茂業商廈的質押份額為98.01%。
“股票質押份額太高必定不合適,但也不是越低越好。對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來說,股權質押也是融資手法之一,高效合理地使用同樣能為公司發展帶來支持。”有上市公司高管表明。
產業熾熱帶動質押率下降
A股商場全體質押率下降顯著,但在各個職業卻呈現出不同的狀況——大部分職業質押份額顯著下降,少數職業則有所上升。
數據顯示,最新均勻質押率相較于2018年底,共有20個職業呈現下降。其間非銀金融、電力設備和傳媒職業的降幅超越50%,分別為66.1%、63.6%和53.4%。例如,非銀金融2018年底的均勻質押率為29.1%,現在為9.9%。
景氣量變化是職業均勻質押率下降的首要原因之一,其間以電力設備最為典型,其均勻質押率從2018年底的24.77%降至現在的9.02%。
這與職業近幾年高速發展不無關系。2022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打破1.2億千瓦,再創前史新高。在職業高景氣的布景下,上市公司也取得了亮麗的成績。到2月27日,共有35家光伏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度成績預告。其間,22家預增,6家扭虧,1家略增,預喜占比超多半。
傳媒職業2018年底的均勻質押率為24.8%,而最新的均勻質押率為9%。傳媒職業的算計股票質押筆數從2018年底的5409筆降至現在的706筆。具體來看,2018年底,有13家傳媒公司的質押率超越50%,現在這些公司的質押危險基本解決。
有些職業受外部環境等要素影響,處于景氣量下行周期,全體質押水平有所抬升。例如,公用事業、社會服務、房地產等職業的均勻質押率較此前有所增加。
單個公司質押危險仍存
商場全體股票質押危險下降,并不意味著一切公司都高枕無憂。
數據顯示,現在,近200家A股公司的控股股東累計質押股數占持股份額超越90%,其間包含40家多家ST(包含*ST)公司。
例如,*ST藍盾于2月17日發布了一則成績預告修正公告,在被問詢后下修了多項指標。此外,公司控股股東柯宗慶、柯宗貴及其共同行動人中經匯通持有公司股份存在質押違約危險,并被司法拍賣,99.9998%股份已處于質押凍住狀況。
業內人士表明,上市公司實際操控人的股票質押率與公司價值之間存在負相關,即控股股東的質押率越高,就可能促進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和違規擔保,上市公司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事實上,相似*ST藍盾這樣的事例并不罕見,公司自身發展存在問題,加上外部環境等要素影響,單個公司主業已缺少自我修復才能。如果疊加控股股東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問題,將進一步損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
以*ST銀河為例,公司于2月27日晚間公告稱,到公告日,公司違規對外擔保余額為15.16億元,公司控股股東非經營性占用公司資金余額為1.12億元,現在仍未解決。
上述投行人士表明:“從前史經驗來看,越是經營有問題的公司,越傾向于高份額質押股票。這些公司控股股東獲得質押融資以后,不投向主營事務,而是挪作他用,甚至變相套現。這些公司便是A股商場的毒瘤,應該堅決予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