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處于相對高位區域,部分資金的減持動力顯著提升,而且減持方多由控股股東、創投機構以及董監高組成。
(資料圖片)
在實際情況下,市場開始出現減持潮,并非意味著市場立即見頂,并正式步入調整的行情。控股股東及重要股東的減持行動,或者是資金獲利了結的體現,也可能是它們提升資金利用率的需求。對它們的減持行為,還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的屬于清倉式減持,有的屬于小比例的減持,也有的是變相減持等,不同的減持方式、不同的減持比例,也會有著不一樣的市場影響。
近年來,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重要股東以及董監高等減持現象一直存在,只是在市場處于加速拉升的過程中,導致這種減持的頻率與力度有所提升。這一次,牽涉到減持問題的上市公司包括了中字頭權重股,也包括了部分賽道股,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特征,即近期漲幅比較大,此時此刻相關資金的減持行動,或者向市場傳遞出估值已高的信號。
據數據統計,新加坡投資機構GIC Private Limited于4月12日出售了2038萬股中國電信港股,持股比例降低至9.99%。雖然減持的是H股,但AH股存在一定的聯動性,間接影響A股價格的走向。
除了中國電信外,近期的減持潮還牽涉到一些熱門上市公司,包括金山辦公、藥明康德、海天瑞聲、中微公司、華誼兄弟等,這些上市公司基本上覆蓋了AI、中特估、半導體、醫藥等領域,也是近期市場比較熱門的股票。
除了上述特征之外,被減持的上市公司,整體估值并不便宜,經過了這一輪的快速上漲行情之后,市場幾乎用幾年乃至十年后的業績進行估值定價,當前股價已經透支掉未來幾年的盈利增速空間。
從減持原因分析,多數采取減持策略的上市公司,多以自身資金需求的原因為主。再從減持手段分析,主要采取的是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等減持方式。
與中小市值股票的減持行為相比,大白馬股票以及中特估股票的減持力度更為明顯。
例如,剛才說到的中國電信H股,減持2038萬H股。另外,中微公司的減持股份多達1234萬股、藥明康德減持不超過8902.27萬股、金山辦公減持股份市值更是多達近百億級別。
這一波減持潮,雖然牽涉到的上市公司數量不算特別多,但部分上市公司的減持金額確實巨大,而且多為賽道領域的行業龍頭上市公司。
大額減持行為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偏利空,對市場的影響取決于當前的市場環境好壞。換言之,如果市場處于存量資金博弈的環境,而且市場整體處于震蕩調整的運行格局,那么上市公司批量減持行為,會對股票市場形成雪上加霜的沖擊影響。假如市場投資活力比較高,且具有一定的賺錢效應,那么上市公司的批量減持現象,對市場的影響比較有限,但對被減持方來說,卻是不小的沖擊影響。
實際上,對當前的A股市場,整體估值并不貴,即使是剛創年內新高的滬指,平均估值也只是處于合理估值區間的水平。因此,個別股票的估值虛高,并不意味著整個市場的估值偏高,在部分股票估值大幅提升的背后,還有一批股票的估值仍處于歷史估值低點附近。
上市公司增減持行為,取決于市場自身的需求,只要符合減持規定的要求,不必過度解讀。但是,若持續出現批量上市公司的大額減持潮,那么就需要引起注意,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重要股東選擇大額減持,既與市場估值定價較高的原因有關,也與自身的獲利了結需求有關,在股價處于高位區域,豐厚的投資利潤讓他們產生出強烈的減持興趣,減持之后是否還可以保持創業經營的初心,則取決于創業者自身的態度,A股上市公司的實干家還是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