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導讀
盡管政府短期強調保供穩價,但資源品的長期供給約束依然存在是無法回避的事實,考慮到2021年的“碳通脹”是基于供需雙弱的格局,在穩增長發力背景下,二季度經濟底之后,供需矛盾有可能會出現新一輪激化。
摘要:
能耗雙控轉型 下,供給約束是否已無憂?
“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意味著將碳達峰帶來的能耗約束平滑至更長的時間區間,這必然會導致周期性的供給約束。我們稱之為“能耗周期”,也就是經濟增長和能耗約束的此消彼長,目前只是來到了能耗周期的底部,新一輪周期正在醞釀。根據我們測算,2022 年能耗約束的放開實際上進一步加劇了未來三年高耗能行業的供給約束。
推動“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型,意味著政府希望通過加快清潔能源投入來破解“能耗周期”的迷局。碳達峰本質上是一個碳排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有兩種:1)降低單位GDP 的能耗;2)降低單位能耗的碳排量。若要減少降能耗帶來的供給約束,那就需要后者承擔更多的減排任務。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清潔能源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由于綠電出力不穩定,需要相關基建的系統性建設,如:儲能、特高壓。考慮到新能源的建設周期和技術瓶頸,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精品文獻解讀系列(二十七):如何通過VAR確定風險厭惡系數精品文獻解讀系列(二十七):如何通過VAR確定風險厭惡系數我們必須要接受與“能耗周期”共存。
原材料和能源的供給約束邏輯有何區別?
我們認為煤炭弱供給格局短期難逆轉,經濟企穩后保供壓力凸顯,2023 年或再次出現缺煤現象。在樂觀假設下,若 2022 年由于工業生產較弱導致用電增速來到區間下沿5%,供給端較為穩定的風電、核電、太陽能依然維持2.4%的增速貢獻,考慮到水電的不穩定性,這時需要火電貢獻至少達到穩定的2.6%,與四季度保供階段的火電供給基本持平。說明即使在電力弱需求的假定下,電力供需依然維持緊平衡的狀態;
雖然能耗雙控短期讓位于穩增長,但是原材料產能去化目標并沒有放緩,硬約束短期成為軟約束。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限產對于供給側本質上是硬約束,而去產能則是軟約束,產能去化背景下,企業依然可以通過提升產能利用率來實現保供,但是最終結果都是導致通脹中樞的上移。悲觀情形下,若2023 年再次出現缺煤,為了保民生,2021 年年底高耗能行業的限產可能會重演。其中,鋼鐵、能源化工將是政策重點調控對象;
警惕下半年穩增長背景下“碳通脹”的再加碼:盡管政府一再強調保供穩價,但資源品的供給約束依然存在是無法回避的事實,考慮到2021年的碳通脹是基于供需雙弱的格局,疫情過后穩增長第二波發力的背景下,供需矛盾在下半年可能進一步激化,這會導致碳通脹的再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