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財政擴張等加快債務積累,疊加地產景氣降溫拖累土地財政等,進一步推升債務壓力。本輪疫情下,債務壓力有何結構性特征,將如何化解?供參考。
一問:疫情下債務壓力幾何?土地財政進一步拖累下,還本付息壓力創新高疫情之后,伴隨財政擴張,債務累積加大付息壓力。為應對疫情沖擊,財政刺激規模加碼,2020-2022 連續3 年地方債額度保持4.3 萬億元以上的高增。伴隨財政擴張,地方債務率已攀升至106%,債務付息負擔也明顯加重,其中,2021 年一般債付息占一般預算支出比例抬升至2.2%,專項債付息占政府性基金支出比例也創新高至4.2%。考慮到部分高成本的隱性債務等,償債壓力或高于以往。
地產景氣的持續降溫使得土地收入端承壓,進一步推升債務壓力。2021 年下半年以來,地產銷售持續低迷、30 大中城商品房成交一度同比下降超5 成;地產景氣降溫下,土地財政壓力進一步凸顯,作為政府性基金收入的重要來源、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于2022 年2 月已進一步下探至-29.5%。疫情反復等干擾下,地產銷售或往后延遲,進一步抑制房企拿地行為,或進一步推升土地財政壓力。
二問:債務壓力有何結構特征?部分土地依賴度較高中西省市等壓力或更大分地區來看,中西部整體債務率相對較高、隱性債務突出,可選消費行業動態點評:促消費政策漸落地 深化穩增長預期可選消費行業動態點評:促消費政策漸落地 深化穩增長預期個別東部省市壓力也較大。地方債務持續累積、地方財力相對弱化,使得地方債務壓力逐步凸顯,尤其是西部地區、整體債務率高達500%以上、隱性債務突出,其次為中部,東北、東部整體債務率相對較低。具體省市中,中西部云南、甘肅、貴州等,東部的天津、江蘇等債務率均高于區域平均水平、尤其是隱性債務壓力或較為突出。
地產景氣度持續低迷下,部分對土地依賴度較高的省市債務壓力或更大、尤其是部分西部、東北省市。地方債務累積、土地財政惡化,進一步加大地方債務壓力,尤其是對土地依賴度較高的省市。具體來看,中部土地依賴度高居首位、土地出讓金收入占廣義財政收入比重達44%、尤其是湖南、湖北等;東部土地依賴度居次、山東、江蘇等居前;西部土地依賴度也較高、貴州、四川等超過45%。
三問:地方債務壓力或如何化解?緩解土地財政壓力同時,控新增、化存量因城施策下,部分省市先后放寬購房資格、增加棚改等助力地產市場平穩,或一定程度緩解土地財政壓力。“房住不炒”下,政策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由地方自主進行調節,放松公積金貸款管理、下調房貸利率等舉措頻出。除被動“刺激”需求措施,部分省市加大棚改投入、其中河南等省市棚改計劃目標明顯增長,個別城市明確提出棚改貨幣化,主動“釋放”需求。
“控新增”、“化存量”在路上,地方債分配優化、再融資券置換等均有助于優化債務結構、緩解債務壓力。地方債保持高增或有助于緩解壓力,但增量也不能持續擴張、尤其是隱性債務。存量債務壓力化解也在路上,例如,完善新增債券分配機制、專項債向債務風險較低的地區傾斜等,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需要;再融資券“置換”現象也明顯增多,或與“化隱債”推進、償債壓力加大等有關。
風險提示:疫情持續時間超預期,政策效果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