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遞交的招股書失效后,叮當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叮當快藥”)于近日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擬在主板上市。
然而,與前次交表的數據相比,公司的收入增長有所放緩,且虧損進一步擴大。此次赴港上市,叮當快藥又將如何講述“最后一公里”的送藥故事?
來源:公司官網
虧損擴大
自2014年成立以來,叮當快藥開創從線上到線下的即時到家藥品零售及診療解決方案,業務覆蓋快藥、在線診療、慢病健康管理。
作為一家數字健康醫療平臺,叮當快藥一度以“28分鐘送藥上門”的口號被大眾熟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自有平臺上的注冊用戶達3300萬名。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0年,公司是即時到家零售藥房行業最大的產品及服務供應商,亦是數字零售藥房行業按收入排名前三的服務供應商。
雖然業務發展較快,但叮當快藥的資本道路卻不太順利。
2021年6月,叮當快藥提交赴港交所上市申請。同年年底,港交所披露資料顯示,其上市申請材料已經“失效”。
不過叮當快藥并沒有放棄,于近日再次遞交了招股說明書。
相比于之前的招股書,叮當快藥本次招股書增加了2021年度的相關運營數據。
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下稱“報告期”),叮當快藥實現的營業收入約為12.76億元、22.9億元、36.79億元,2019年至2021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約為69.8%。
在之前版本的招股書中,公司在2018年的收入為5.85億元。
可以看出,公司收入一直在快速增長。
按業務種類劃分,公司的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貢獻了超96%的收入,包括線上直營、業務分銷及線下零售產生的收入。
其中,線上直營主要是通過在線平臺直接向用戶銷售產品,包括自營在線平臺,如移動應用程序及微信小程序,以及知名第三方在線平臺。報告期內,公司來自線上直營的收入分別為9.07億元、16.95億元、25.84億元,是公司的核心收入。
但隨著收入的增長,公司的虧損反而在持續加深。報告期內,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2.74億元、-9.2億元、-15.99億元,2018年的凈利潤則是-1.03億元。
即便是扣除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等因素的影響,報告期內,公司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1.23億元、-1.49億元、-3.3億元。
IPO日報發現,公司持續虧損,一方面是因為銷售費用居高不下,報告期內的銷售費用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另一方面,因為公司業務的特殊性,公司還存在較高的物流和倉儲服務開支,報告期內分別為2億元、2.83億元、4.12億元。
為保證“28分鐘送藥上門”,近年來,叮當快藥開始自建藥品配送系統以及配送團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有由2800多名騎手組成的專業藥品配送團隊。
但現在來看,重資產運營的模式,也讓叮當快藥背上沉重包袱。
報告期內,公司的總資產一直低于負債總額。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的總資產為29.46億元,負債總額卻高達55.36億元,權益總額為-25.9億元。
存商譽減值風險
在線診療業務層面,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叮當快藥醫療團隊主要包括18名全職醫生及73名兼職醫生、通過與第三方醫療機構的合作產生關聯的800多名外部醫生,以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
也就是說,公司的醫療團隊人數還不足一千人。
截至最新披露,公司已設立348家智慧藥房,覆蓋中國17個城市。
但具體來看,公司的智慧藥房主要分布北上廣深四座城市。截至2021年12月31日,僅有16.8%的智慧藥房在其他城市,地區局域性較強。
財務數據方面,公司賬面上還存在不小的商譽。
截至報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商譽分別為8550萬元、2.56億元、2.56億元。公司商譽主要來自于上海智慧藥房及其附屬公司、仁和藥房網及其附屬公司等。
具體來看,2020年11月30日,公司與仁和藥業訂立股權轉讓協議,以現金代價1.89億元收購藥房網45%股權。2020年12月1日,公司與宏濟珠海訂立股份轉讓協議,以現金代價2937.2萬元進一步收購藥房網7%股權。
兩項收購已于2020年12月15日完成。
其中,藥房網成立于2001年8月8日,主要從事線上及線下藥品及醫療健康產品零售業務,包括處方藥、非處方藥及醫療健康產品。因此,收購藥房網可提升公司向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從而擴大公司的零售業務運營。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如果藥房網等并購來的子公司未來經營狀況及盈利能力未達預期,則公司會存在計提商譽減值的風險,商譽減值將直接對公司當期的凈利潤水平造成較大不利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實控人為楊文龍,其控制公司50.48%的投票權。此外,楊文龍還通過控制仁和集團等途徑成為A股上市公司仁和藥業的實控人。
也就是說,公司收購藥房網是關聯交易。(來源:IPO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