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一直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獐子島,又有新消息了。3月26日,北京產權交易所司法拍賣顯示,獐子島控股股東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持有的10996萬股股票被成功拍賣,成效價為3.43億元,折合每股價格約為3.12元。
這場拍賣,有兩個值得關注的地方。一是這場持續一天的司法拍賣,僅有1人報名,報名者為一家大連的國資公司。到底是無人問津,最終只有一家公司參加競拍,還是此前已經與這家國資公司商定好了,包括起拍價等都已經有了約定,值得關注;二是拍賣折合每股價格約為3.12元。以獐子島最新股價4.16元計算,大致相當于打了“75”折,這是否損害了投資者利益,也是一個需要回應的問題。
作為一家飽受詬病的上市公司,近年來,獐子島也算是證券市場一家“名氣”很大的公司。早在2014年,就出現過公司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獲期的蝦夷扇貝,因為“冷水團”原因絕收。受此影響,獐子島前三季業績“大變臉”,由預報盈利變為虧損約8億元。
到了2016年,一則《2000人實名舉報稱獐子島“冷水團事件”系“彌天大謊”》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文章稱,遼寧省大連市獐子島居民提供了一份2000多人簽字的實名舉報信,稱所謂“冷水團造成收獲期的蝦夷扇貝絕收事件”并不屬實,涉嫌造假。后經證監會立案調查,于2020年對獐子島公司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罰款,對15名責任人員處以3萬元至30萬元不等罰款,對4名主要責任人采取5年至終身市場禁入的處罰。
而這期間,一篇題為《扇貝跑路的秘密:關于扇貝跑路的一個調研》的網文,還鬧出了一個“大連扇貝有可能受振動波影響,遷徙到北海道”的笑話,讓獐子島更加名聲大振,成為一家“明星公司”。
也就是說,獐子島在這些年中,就沒有安靜過,且都以負面消息為主。而到了現在,更是因為不能償還到期債務,被債權人凍結股權并拍賣變現。公告顯示,自2021年6月28日至2021年10月6日,獐子島控股股東累計被拍賣、變賣及抵償債務的股份為?5879.9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為8.27%。由此,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也由30.767%變為22.50%。再經過此次競拍,被國資公司拿走10996萬股,留給控股股東的股權也就剩下5000萬股,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也就易主了。
由于在現有的獐子島股東中,除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持股超過10%,達到22.5%之外,其它股東持股都在10%以內,大連國資公司在獲得了獐子島10996萬股之后,已經超過了現控股股東2/3的股權,持股比例達到了近15%,因此,大連國資將成為獐子島的第一大股東。而隨著大連國資的進入,很有可能對其他股東的股權展開收購工作,從而使獐子島成為一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對獐子島這樣一家負面消息很多,經營極不正常,且受自然因素較大的公司,國資進入之后,能否有所改變呢?諸如扇貝跑路、“冷水團”讓扇貝絕收這樣的現象還會不會出現呢,會成為投資者持續關注的問題。
雖然說國資進入后,可以對現有的管理層進行調整,對管理架構進行優化與完善,對管理體制和機制進行改革。但是,要想在短期內取得明顯效果,也是很難的。因為,痼疾在身,需要動大刀子,需要大刀闊斧地改。獐子島的控股股東能夠以“75折”的價格拍賣股權,也確實說明獐子島已經病得不輕,再不引入投資者,可能就難改退市結局了。為了保住上市公司,大連國資充當一次“英雄”,也屬于無可奈何,而不是真正的市場化競拍。只是,隨著注冊制改革全面推進,收購這樣一家上市公司,對大連國資來說,也未必是一件“幸福”的事,能否讓獐子島挺過難關,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