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對于研發人員的重視程度如何?
來源 | 經理人傳媒旗下《經理人》雜志 全媒體記者/孫晨
來源/官網
藥明康德2021年實現營收、凈利增長,但公司的細胞和基因治療CTDMO業務收入連續兩年下滑,公司的綜合毛利率也在持續下滑。此外,藥明康德的短期償債能力有所減弱,如何加強資金回籠也值得思考。
雖然藥明康德預測2022年大部分業務將繼續實現同比增長,但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預測僅僅只是預測,而非業績承諾。
季度營收增幅下滑,毛利率持續下降
3月24日,藥明康德發布的2021年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9.02億元,同比增長38.50%,歸母凈利潤增長更加迅猛,為50.97億元,同比增長72.19%。
分季度來看,藥明康德的營收分別為49.50億元、55.86億元、59.88億元、63.81億元,同比增幅大體下滑,從第一季度的55.31%下降至第四季度的35.17%。
同期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5億元、11.75億元、8.87億元、15.35億元,同比增幅略有波動,從394.92%下降至159.33%,其中第二季度錄得負增長,為16.89%。
另外,同期藥明康德的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一路向下,從120.92%下降至30.94%。
此外,藥明康德的綜合毛利率連續多年下滑,從2017年的42%下滑至2021年36.28%,對此,公司稱匯率變動、大宗材料漲價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對公司毛利造成負面影響。
作為在全球都具備一定競爭力的醫藥外包板塊龍頭——藥明康德,主要為全球制藥、生物科技和醫療器械公司提供新藥研發和生產服務,通過自身的研發和生產平臺,為客戶賦能,助力客戶更快更好地進行新藥研發,主營業務涵蓋CRO(合同研發服務)、化學藥物CDMO(合同研發與生產業務)、細胞和基因治療CTDMO(合同檢測、研發和生產)等領域。
簡而言之,藥明康德是服務商,為醫藥行業公司賦能。
藥明康德的主營業務可以分為化學業務、測試業務、生物學業務、細胞及基因療法CTDMO業務、國內新藥研發服務業務五大板塊,2021年,上述五大業務板塊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40.88億元、45.25億元、19.85億元、10.26億元、12.51億元,其中化學業務收入占總營收比例過半,近62%,緊隨其后的是測試業務,占比近20%。
五大業務中,除了細胞及基因療法CTDMO業務營業收入出現同比下滑2.79%之外,其他四大業務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化學業務漲幅達46.93%。
據了解,藥明康德在2020年啟動了細胞療法CTDMO服務平臺,當年細胞和基因治療CTDMO服務收入小幅下降,再加上2021年的繼續下滑,該業務收入已經連續兩年下滑了,公司稱2022年是該業務轉折之年,預計收入有望超過行業增長速度。
2022年,藥明康德預計多個業務板塊的收入將實現增長,不過,其預計國內新藥研發服務業務收入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原因是該業務將實現迭代升級,更好地滿足客戶更高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藥明康德作出上述預測是以目前在手訂單為基礎,并以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穩定或改善、全球醫藥行業發展平穩、國際貿易環境和主要運營所在地國家監管環境穩定等為前提,但是目前外部環境并非一帆風順,而藥明康德還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報告期內,藥明康德境內、境外收入分別為57.75億元、171億元,來自于美國、歐洲、中國、其他地區客戶的收入分別為121.46億元、37.19億元、58.02億元、12.34億元,其中來自歐美客戶的收入占比近70%,美國客戶占比為53%。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談不上穩定,而俄烏沖突對國際貿易環境的影響是確定的,另外,2月8日藥明生物兩家子公司被列入美國商務未經核實名單(UVL),雖然藥明康德發布澄清公告,并強調公司不在UVL名單中,但市場似乎并不買單,以至于藥明康德、藥明生物的股價大跌。
3月23日,藥明生物CEO陳智勝稱有望盡快解決UVL名單問題,不過,最終如何,尚不能有明確定論。
償債能力持續下滑,研發費用率低于凱萊英
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雙增長的藥明康德,資產、負債、現金流情況又是如何呢?
報告期末,藥明康德資產合計551.27億元,其中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分別為219.86億元、331.42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4.66%、42.66%;同期的負債合計163.70億元,其中流動負債、流動資產分別為129.85億元、33.8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94%、-40.11%。
同花順數據顯示,償債能力指標方面,2018年至2020年,藥明康德的流動比率分別為3.14、1.91、2.91,速動比率分別為2.76、1.56、1.69。而在2021年,藥明康德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繼續下滑,且創下新低,分別為1.69、1.14,以此來看,公司的變現能力有所下滑,短期償債能力有所減弱。
具體到2021年,藥明康德總現金(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為87.66億元,比2020年148.55億元減少了60.89億元,降幅為40.99%,而存貨、應收賬款分別為59.05億元、46.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9.86%、26.05%,兩者合計逾105億元,占當期流動資產的比例高達47.87%。
對于貨幣資金的大幅減少與應收賬款的大幅增長,藥明康德在年報中沒有給出解釋,而對于存貨的快速增加,公司稱主要是CRDMO 業務規模擴大,產能提升,在手客戶 訂單增加,存貨備庫量上升。
具體來看,存貨中主要以在產品為主,為21.9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98.08%,緊隨其后的分別是庫存商品、原材料,分別為12.87億元、11.37億元,存貨跌價準備為6448.81萬元,同比增長105.17%。
流動負債方面,藥明康德短期借款為22.61億元,同比增長83.86%,應付賬款為19.31億元,同比增長107.70%。對此,藥明康德稱新增的短期借款用于補充運營資金及各類投資項目需求,應付賬款則伴隨著存貨采購增加而增長。
現金流方面,藥明康德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45.89億元,同比僅增長15.49%,大幅低于營收、凈利潤的增幅,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均為凈流出,分別為48.39億元、17.24億元,讓藥明康德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也為凈流出,為20.53億元。
費用支出方面,2021年藥明康德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分別為6.99億元、22.03億元、9.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78%、19.81%、35.91%,作為CXO龍頭,藥明康德的研發費用竟然遠遠低于管理費用,這在筆者意料之外,而更讓人吃驚的研發人員的平均工資上面。
2021年,藥明康德、凱萊英、康龍化成、泰格醫藥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4.11%、8.35%、2.04%、4.06%,藥明康德的研發費用率僅排第二位,被凱萊英甩開。
在藥明康德的眾多員工當中,數量龐大的研發人員一直是公司的一大特點,2021年研發員工達28841人,占總員工比例達82.61%,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人員費用僅為6.85億元,人均薪酬為2.38萬元不到。
試問,藥明康德數量眾多的“研發人員”,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公司對于研發人員又是如何定義的?是否需要擠一擠“水分”呢?
目前,國內CXO企業比海外CXO更具優勢,主要是國內CXO有明顯的工程師紅利,國內醫藥外包服務人均成本遠低于海外同行,國內醫藥外包服務公司的人均成本均在10萬美元/人/年以下。
簡單來說,就是國內人力成本低于國外,國內CXO企業正處于“人口紅利期”,就是不知道藥明康德對于研發人員的重視程度如何了?歡迎相關研發人員留言透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