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速凍食品龍頭企業三全食品發布了2021年度報告,相比較2020年凈利潤249%的增長,2021年財報顯得過于“平平無奇”。
然而,這樣一份財報卻引發了二級市場的狂歡:4月19日,三全食品的股價一字漲停,報收18.47元/股;4月20日,三全食品再次漲停,報20.32元/股,連續兩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
隨后,三全食品發布《關于股價異常波動的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在公司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期間不存在買賣公司股票的行為以及不存在關于公司的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或處于籌劃階段的重大事項。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三全食品這位“老將”重煥容光呢?
一、三全,走向時代的“岔路口”?
從三全食品2021年財報來看,并不如其股價走向那么樂觀。
2020年,穩居速凍食品行業老大多年的三全首次被安井反超,雖然營收僅差了不足4000萬的差距,但是安井的營收增長將近是三全的兩倍。
不過,好在2020年三全凈利潤同增249%至7.68億元,遠高于安井食品的6.04億元,這起碼說明三全這位“老大哥”盈利能力還是穩居榜首的。
然而,2021年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69.43億元,同比增長0.25%;但其凈利潤6.41億元同比減少16.55%,相比較2020年營收15.71%與凈利潤249%的增長,三全不僅走向了“降速”的道路上,還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之中。
這可能會使得三全與同為速凍食品賽道上的安井差距越拉越大。那究竟是為何,三全食品縱橫行業多年卻讓安井后來居上呢?
從盈利來看,2021年,三全食品經銷、直營和直營電商模式的毛利率分別為27.02%、26.67%和27.81%,均較上年回落,分別同比減少2.61%、3.66%和3.98%;歸母凈利潤增長的由“正”轉“負”更是打破了從2016年起,三全食品保持了5年的增長趨勢。
這大概源于成本上漲的緣故,從財報可以看出,2021年三全原材料成本增長2.84%,直接人工成本增長8.65%、制造費用增長13.58%。
針對成本的上漲對于利潤的擠壓,三全也回饋市場“最快”的解決方案——提價。去年第四季度,三全食品公告稱,鑒于各原材料、人工、運輸、能源等成本持續上漲,為更好地向經銷商、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促進市場及行業可持續發展,經公司研究決定,對部分速凍產品的促銷政策進行縮減或對經銷價進行上調,調價幅度為3%~10%不等。
這也使得三全食品在2021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收18.64億元,同比增長8.24%;扣非凈利潤2.41億元,同比增長39.02%。不過,反過來看,如若三全沒有漲價的話,2021年的財報或者將會出現營收與利潤雙降的局面。
從產品端來看,對于靠“速凍食品老三樣”湯圓、水餃和粽子起家的三全食品來說,這一類產品營收出現下滑,相比較上年同期營收下滑8.07%。并且,使得速凍米面制品占總收入的比重由2020年的89.96%下滑至去年的86.87%。
這說明,三全引以為長的速凍食品老三樣在當下的競爭中,其優勢或許已經不夠突出。不僅要面對著思念、灣仔碼頭、船歌等通過新媒體投放搶占中高端產品市場,還要面對著一眾中低端品牌如慷達、鄭州勾大姐等用著低價低成本營銷的路子,蠶食三全的中低端市場。
對于速凍食品來說,雖然在疫情暴發前期的危機下,使得消費者大量囤貨;但是在“后疫情時代”,像餃子、湯圓這類米面速凍食品已經不是消費者在市場上的唯一解決方案,致使疫情前期造就的紅利已經在逐漸消退。
正如當下三全食品哪怕連續漲停兩個板,但是市值相比較2020年受疫情紅利帶動下近280億的市值仍有著不小的差距。
而且,定義一家企業的未來價值,避不開其主要賽道的天花板有多高。以速凍老三樣中的水餃為例,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速凍水餃產量約為254.1萬噸,同比增長22.8%;但是需求量僅為239.2萬噸,同比增長7.8%。
說明在這個賽道上已經呈現“供大于求”的狀態,想要維持自身的市占率與優勢大概率要加大營銷成本、占據消費者心智,卷入“不進則退”的競爭之中。
可見,三全已經走上了時代的“岔路口”,僅憑著老三樣恐怕很難跟進時代的變革,更難使得自身營收與利潤維持正增速。
二、預制菜的“風口”,能讓三全營收、利潤與股價“三全”嗎?
不過三全食品也并沒有“偏安一隅”,而是在伴隨時代轉型。
從財報中也可以看出,伴隨著速凍米面制品營收比重的下降,以涮烤類、預制菜肴及飯菜類為主的速凍與冷藏調制食品,去年實現收入7.46億元,同比增長29.67%,占總營收的比重也從8.31%增長至10.74%。
這是部分增長大概率源于三全食品向預制菜賽道上的布局,隨著疫情常態化與“Z時代”群體逐漸步入社會,“懶人經濟”與“宅經濟”盛行,也就促使了原本在B端成熟的預制菜轉向C端。
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預制菜行業規模預估為3459億元,同比增長18.1%,預計未來中國預制菜市場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高速增長;山西證券給出的數據顯示,未來3~5年預制菜行業有望成為萬億餐飲市場。
這次三全食品漲停兩連板除了自身由于漲價帶來了2021年第四季度與2022年第一季度盈利能力大幅度回暖外,多多少少都有著三全繼續加碼預制菜的原因。畢竟,如果說速凍米面是過去,速凍火鍋食材是現在,那么預制菜更具有未來性,未來即代表著可成長性。
從二級市場的反應也可以看出端倪,4月11日~4月20日,預制菜概念股中,千味央廚發漲26%,安井食品漲19.39%,味知香漲21.98%,海欣食品漲28.73%,三全食品漲幅達到38.33%,幾乎是漲幅最高的。
那么,在預制菜的風口上,能讓三全食品走向營收、利潤與股價的“三全”嗎?
從安井的案例來看,如若行業真如預料的那樣,是可行的。安井從2017年開始,切入速凍菜肴制品領域,推出油炸品類、豆制品、蛋餃類和調理品類,使得其短期內實現了業績上的大幅提升,而后又推出了“快手菜”等,在預制菜賽道上持續加碼。
這讓安井從2013年營收比三全低近18億,到了2020年安井實現了首次反超三全,坐上了速凍食品行業老大的位置。
但是,不管一個賽道有多高的增長力都還需要靠企業自身的努力,尤其是在開辟新的細分賽道就需要更多的研發與投入。
就像是安井彎道超車的那幾年中,2018年安井食品的研發費用占比為1.61%,而三全食品的研發費用占比僅為0.34%;2019年,三全的研發費用為4705萬元,安井的研發費用為7452萬元?;蛟S,正是因為對于新賽道風口的把控以及對新品SKU數量的擴增,才使得安井快速成長起來。
不過,對于預制菜賽道來說,無論是基礎加工品,還是菜肴即熱品,當局的預制菜玩家品類的可復制性都較強。那么,我們除了看產品,還要看渠道與原客戶群重合度。
如若我們透過原因看本質的話,需要先去想為什么在B端已經成熟運用多年的預制菜突然間火起來了:是因為B端的需求量更大了嗎?并不是,而是因為C端消費者的崛起,帶來了無限的潛力。
對比著以直營模式覆蓋大B端(連鎖餐飲等)的千味央廚房和以經銷模式覆蓋小B端(餐飲單店、街邊店等)和C端的安井食品來說,三全食品以直營和經銷模式覆蓋C端的路子,似乎更加適合其預制菜推出及觸達消費者人群。
同時,三全食品在全國都具有均衡的品牌效應與規模,從其財報營收分布來看,東南西北四大區分布較為均勻;而安井食品其地域營收構成并不均衡,華東地區占其營收將近一半,未來對于其他地方市場的開辟仍需要大量的人力與物力。
當然,三全食品能夠憑借預制菜的紅利迎來“新生”的前提是預制菜賽道有著很深的市場潛力。但是,未來真的會如此嗎?并沒有人可知。
所以說這也帶著部分“賭徒”的心態,似乎當下預制菜消費的高峰期幾乎都是在疫情暴發囤貨與疫情管控的春節等對消費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里,這里面有對需求未知的恐懼感和特殊日子的儀式感。然而,疫情過去以后,外賣與線下餐飲都恢復了正常,沒有人會知道消費者選擇些什么。
同時,預制菜賽道作為一個新風口,其“國標”是缺失的,也就是說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也無法預料未來會出臺什么標準對其進行規范和限制。其次,作為新生事物,如何讓消費者接受自己,如何改變市場認知與教育市場,仍是一個漫長、具有不確定性且投資巨大的問題。
那么,三全食品想要在預制菜的風口上“稱王稱霸”,迎來屬于自身的“第二增長曲線”,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