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券商企業無疑是市場最受關注的一群,特別是頭部券商往往是市場最受關注的焦點,然而就在最近中國券商老大中信證券卻出事了,而且還涉及到一家知名企業富安娜,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信證券的理財產品風波又該怎么看呢?
一、券商老大出現理財產品“暴雷”?
【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8月23日報道,富安娜于當日早間發布公告稱,購買的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逾期兌付。
富安娜表示,公司于2021年3月19日購買1.2億元,期限12個月的富安1號,到期日為2022年3月19日。截至公告日,富安娜共計收到產品本金1350萬元,剩余產品本金1.06億元及投資收益到期未兌付。
富安娜還表示,公司運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是確保公司日常運營所需流動資金的前提下實施的,不影響公司日常經營和主營業務的正常開展。投資資金延期兌付或存在部分損失的風險,公司在2022 年半年報中已將該產品賬面盈余部分 875 萬元計提公允價值變動損失。
據界面新聞的報道,據中信證券提供的富安1號產品2021年年報及詢證函顯示,2021年度產品受托規模為1.20億元,期末資產凈值為1.29億元,該期賬戶收益率為5.76%,主要持倉東方紅貨幣B、北大資源杭州海港城(目前已更名為“博雅城”)兩個產品。富安1號“暴雷”的底層產品大概率是博雅城。富安娜在公告中表示,博雅城項目債務人浙江藍德置業發展有限公司早已實質違約,且2019年和2020年審計報告均被中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保留意見。
二、富安娜理財風波該咋看?
這個時候看到富安娜的理財風波,讓很多人都會很詫異,畢竟是著名的證券龍頭企業,中信證券的理財產品,那么出現這么嚴重的問題,我們又該怎么看呢?
首先,當前富安娜買的是中信證券的理財產品,既然是理財產品的話,當前的理財產品其實是不存在剛性兌付的。不僅僅是普通投資者,即使是像富安娜這樣的知名上市公司,其實同樣面對這樣的問題,這就是在沒有剛性兌付的時候,無論你是什么樣的理財產品,只要不是銀行存款,基本上都要承擔潛在的風險,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富安娜出現比較大的投資問題,實際上并不是中信證券的問題,而是翻了自己投資的時候所面臨的風險,這一點可能是需要市場明確的。
其次,關鍵要看這件事情之中,中信證券到底有沒有比較大的過失或者錯誤,如果中信證券沒有大的過失和錯誤的話,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富安娜自己投資的問題,如此大金額的投資,忽然讓自己沒有在市場投資的過程之中,對投資標的進行深入的了解就進行投資的話,那么更多的時候需要風險自擔,但是如果中信證券本身存在一定的失誤或者問題,有可能會面臨富安娜的起訴,這件事情具體到底如何還是要看整個市場的發展走向到底是怎么樣的,富安娜和中信證券其實手上都有足夠多的渠道來了解事情的全部情況,這件事情的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投資決策是由誰來做的。
第三,即使是富安娜這樣比較有名的上市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或多或少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那么對于普通的投資者來說,可能更需要考慮這樣的問題了,在自己投資的過程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自己的投資標的是什么,這對于當前的整個市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投資標的的理解不清楚的話,很有可能就會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任何一個人都要理解投資標的,這是我們最需要考慮的事情。只有深刻理解投資有可能存在的風險,才會在市場的競爭之中真正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市場優勢,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