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波的設備貼息貸款補貼潮中,最大的獲益板塊開始大家都以為是醫療設備,到最后卻是科學儀器。
10月12日以來,科學儀器指數(995085)上漲22.37%,行業個股大部分都實現了較高的漲幅,獲得30-50%的區間漲幅賽道玩家比比皆是。
(相關資料圖)
為什么科學儀器板塊會獲得資金的青睞?
有兩點核心原因:第一是科學儀器上市公司普遍體量不大,業績彈性充足,市值較小容易炒作;第二是市場整理行業數據發現分配到高校領域的貸款體量有3000億(可能大于醫療設備部分),同時科學儀器更新換代有強需求,預計今明兩年儀器采購金額將放大,短期板塊公司有望迅速獲得大額訂單,消化估值。
在普遍行業公司股價都被炒高后,我們仍然發現一顆被遺落的“科學儀器的行業明珠” —— 近期北交所IPO的新芝生物。
1、科學儀器行業容量和機遇
生命科學儀器是一個容量很大的賽道。
僅僅以新芝生物所在的分子生物學與藥物研究賽道為例,誕生了不少的巨頭公司,賽默飛世爾市值超過1.4萬億、安捷倫市值超2780億、伯樂生命科學超840億人民幣,這使得未來國產生命科學儀器玩家的“變大”更有跡可循。
同樣以新芝生物為例,生命科學儀器公司下游客戶分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實驗室、生物醫藥企業、醫院四大類。
全球各國研發支出占GDP比重提升一直是大勢所趨。另外據教育部統計,國內高校科研儀器設備總值持續提升,從2015年的4058.60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6059.08億元,將為生命科學儀器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不過,國內科學儀器行業起步較晚,在研發技術、性能參數、質量規模等層面與歐美廠商存在不小的差距,追趕空間很大。
據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查詢的數據,2016-2019 年我國大型科研儀器整體進口率約為70.6%,其中分析儀器的進口率更是超過80%。
在自主可控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國產頭部科研儀器廠商未來獲得的支持將越來越多。
2、小而美的科研儀器公司
新芝生物圍繞生物樣品處理、分子生物學與藥物研究、實驗室自動化與通用設備三大類產品開展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等業務活動,產品應用范圍涵蓋生物醫藥、食品安全與環境、新材料研究等多個領域。
2021年,公司生物樣品處理儀器、實驗室自動化與通用設備、分子生物學與藥物研究三大業務的比重分別為62.04%、22.36%、8.62%。
在眾多產品組合中,新芝生物銷售額前6大產品分別為超聲波細胞粉碎機、凍干機、超聲波清洗機、組織研磨儀、恒溫槽、核酸提取儀;從平均單價變化來看,銷售前四大產品的平均單價都呈現上升的趨勢。
對于科研儀器來說,實現國產替代的必要條件是性價比。
據新芝生物第一輪問詢函披露,公司超聲波細胞破碎儀主力產品SCIENTZ-IID與美國Sonics公司的VCX500進行了比較,不但部分性能與進口產品相當,并且部分性能參數甚至優于國外產品,并且價格相對較低,符合國產替代趨勢。
3、騰飛的時間節點,可能臨近
預估新芝生物在未來3年內有可能實現業績爆發。
公司成立自2001年,從成立到北交所上市期間融資輪次少,未獲得資本的強力驅動,除了科學儀器行業早期不受重視外,跟公司的管理結構有很大的關系。
實控集團周芳為首的四人是夫妻、女兒女婿的關系,更像是“家族企業”,不為市場化的投資機構所喜,有可能阻礙公司遠期所能達到的高度。
從新芝生物的產能飽和度來看,公司早在2019年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瓶頸期,部分產品產能利用率超過100%已是常有之事。
公司在北交所的順利IPO也給公司擴產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儲備,募投項目中“生命科學儀器產業化建設項目”預計建設周期為3年,達產后將為公司的分子生物學與藥物研究儀器、生物樣品處理儀器、實驗室自動化與通用設備等三大類產品新增產能11585臺,有效解決了產能瓶頸的問題。
另外,新芝生物的下游客戶也充分驗證了公司產品力和品牌力。2019-2021年,藥明康德體系公司一直是新芝生物的第一大客戶,從663.42萬提升至1331.61萬的交易額。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前五大客戶分散度較低,一方面可以看出公司儀器單價不高且分散,對單一客戶依賴較小;另一方面,實際上未來公司完全可以像多寧生物一樣綁定藥明系的大客戶,為未來的資本運作方案提供了靈活的空間。
4、業績季節性,盈利能力不弱于科創板公司
目前,新芝生物的市場關注度并不高,與公司處于北交所市場、規模較小不無關系。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
新芝生物10月21日收盤市值為15.63億,較科創板科學儀器公司同行普遍30億左右的市值低上一些;等公司呆滿一年后,轉板科創可能有一定的溢價機會。
同比禾信儀器、泰林生物等A股上市公司,公司資產&營收規模較小,但凈利潤規模并未大幅落后于同類公司,展現了較強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質量。
2019-2021年,新芝生物分析儀器類業務板塊毛利率分別為70.5%、68.36%、68.46%,強于行業平均。
2022年上半年,新芝生物實現營業收入8608.79萬,對應扣非凈利潤為1607.53萬;相比2021年中報的6997.48萬的營收、1541.13萬的扣非凈利潤,似乎成長性有所不足。
科學儀器行業通常一季度會明顯低于其他三個季度;受財政預算撥付進度的影響,四季度的需求往往會略高于其他三個季度的平均值,一般而言,下半年需求會略高于上半年。
據問詢函回復披露,2019-2021年新芝生物四季度的收入比重均占全年的32%以上,是傳統的收入旺季。
近日,有賣方預計新芝生物今年三季度業績亦迎來爆發,前三季度預計凈利潤將達到0.5億,超過2021全年,三季度單季利潤預計0.3億,業績開始加速釋放。
如此一來,公司2022年全年凈利有望達到0.75億,對應動態市盈率為20倍。
結語:北交所上市公司的特點之一在于成交量較小,阻礙了體量較大的資金進入,帶來的部分結果是企業溢價較小,適合淘金的投資者們。但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后,我們目前已經看到了不少企業轉板的案例,其給企業和“拾貝投資者”帶來的反饋,可能是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