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衛
又一家物流類公司擬上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1月16日,日日順供應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日日順”)遞交更新后的IPO招股書,擬在創業板上市。
日日順脫胎于海爾集團,初期以海爾為核心客戶,后獨立運營并開放承接第三方業務,延伸拓展家居、健身出行等多個行業,實現了快速的擴張。按照2020年的收入計算,日日順已經成為中國第三大端到端供應鏈管理服務商。
物流行業是一門苦差事,盡管日日順將自己定位于供應鏈公司,但是依然未擺脫“又苦又累不賺錢”行業現狀。2021年,日日順的總營收達到171億,實現歸母凈利潤5.68 億,毛利率不到8%,凈利率僅3%,可謂微薄。
有海爾這樣的大靠山,日日順為何賺錢也難?
收入規模達到170億
招股書顯示:日日順將自己定位為中國領先的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及場景物流服務提供商,主要業務包括消費供應鏈服務、制造供應鏈服務、國際供應鏈、運力服務、生態創新業務。
根據羅戈研究的報告,按照2020年收入,日日順為中國第三大端到端供應鏈服務提供商。
從收入構成上來看,日日順主要收入來自于供應鏈管理服務、基礎物流服務、生態創新服務,其中供應鏈管理服務是收入基本盤,占比達到七成左右。
業績方面,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上半年,日日順實現營收分別達 103.46 億元、140.36 億元、171.63 億元和 79.54 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 2.73 億元、4.22 億元、5.68 億元和 3 億元。
從營業成本上看,日日順的主要成本是運輸服務、倉儲服務等成本,兩塊占營業成本的95%以上。
日日順采用輕資產平臺運營模式,外采運輸相關服務、倉儲服務等,運力資源、網點服務資源主要通過采購第三方車隊、司機、網點的服務獲得。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不需要承擔過高的固定資產購置費用,經營的靈活性更強,可以跟隨客戶需求較快調整物流、倉庫、配送的分包商。相比自有的車輛、倉庫和員工,則難保障服務質量。尤其涉及到運輸及時性、貨損等問題,這對于日日順經營的精細化是很大的考驗。
日日順在招股說明書中亦提示了該風險:在第三方采購模式下可能存在第三方供應商服務延誤、損毀或丟失承運物品等不能提供合格服務的情形導致客戶索賠,并影響公司的聲譽及與客戶的關系。
報告期內,日日順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 8.88%、8.38%、7.78% 和 7.85%,整體呈下滑趨勢。即便是這些微薄的利潤,也都是從精細化的管理中擠出來的,而且毛利率受到貨運行業的影響。
如日日順在解釋毛利率時提到,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同比出現下滑,網絡業務下游客戶需求減少等。在費用方面,2021年的管理費用達到3.9億,為主要的費用支出,管理成本較高。
此前,深交所在首輪審核問詢中指出,日日順的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供應管理解決方案中的運輸、倉儲兩個節點,二者合計占營業收入近八成。深交所要求日日順補充披露主營業務與傳統物流企業的區別和聯系,未將公司認定為物流業的原因及合理性等。
日日順當時在回復中表示,公司在產業政策、行業標準、技術路線、業務模式以及研發投入等方面均與傳統運輸物流企業存在顯著差異。公司核心技術主要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等方式實現,目前主要運用于消費供應鏈、制造供應鏈以及運貨網絡,上述業務板塊占公司各期主營業務收入的80%以上。
日日順希望有別于物流行業的定位,但做的依然是物流類的生意。
靠海吃海的日日順
作為海爾集團旗下物流平臺,日日順自然 “靠海吃海”。
招股書披露,日日順曾是海爾智家和港股海爾電器集團的并表子公司,目前日日順的前五大股東分別為日日順上海、PartnerCentury、淘寶控股、BroadStreetInvestments、北京梅里亞,其中日日順上海持有日日順56.4%的股份,是其控股股東,海爾集團間接控制日日順上海,是公司實控人;阿里巴巴通過PartnerCentury與淘寶控股合計控制日日順29.06%的股份。
不僅初期以海爾集團為核心客戶,時至今日,其仍有很大一部分業務來自于海爾集團。
近年來,日日順來自關聯方海爾系客戶的收入占比都在30%以上,毛利貢獻占比在40%以上。除了海爾系,關聯方阿里系也占了相當的比重,近幾年貢獻的收入占比在15%以上。
也就是說,來自海爾系和阿里系兩大關聯方的業務,合計占據日日順營收的半壁江山。
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1-6月,日日順的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70.6億、80.1億、90億、44.8億,占公司當年度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8.3%、57.08%、52.48%和56.44%,對重大客戶的依賴度較高。
日日順在招股書中稱,報告期內公司不斷拓展非關聯方業務,海爾系客戶及阿里系客戶對公司的收入貢獻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但業務占比仍然相對較高。
此外,日日順與海爾系的海爾智家存在重合服務網點的情況,原因是雙方在對末端銷售網絡以及服務網絡布局上存在契合度。根據最新招股書,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與海爾智家存在重合的網點數量為2537個,重合網點的數量較之前有所減少。
關聯交易是IPO的敏感問題,也是監管部門關注的重點之一。日日順來自關聯方的業務占比過大,且除了一般銷售、采購交易外,還會與關聯方開展金融服務、資金往來、商標轉讓、股權轉讓等事宜,也因此受到了關于其獨立性的質疑。
例如,報告期內,日日順曾作為委托人通過海爾集團財務公司向借款人上海飛升提供委托貸款合計7000萬元,該筆借款已于2020年年底歸還;2019年5月27日,日日順還與海爾集團簽訂商標轉讓協議,以轉讓對價21.5萬元轉讓7個39類商標。
也就是說,這些關聯交易涉及的不僅是營收方面,還有信貸、資產轉讓等重大經營事項,這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有海爾和阿里這樣的大靠山,對于日日順來說并不能高枕無憂。
當物流行業競爭激烈,同行利潤承壓的時候,日日順的業績相對更有保障和穩定性,會讓投資者更安心;但當物流行業高度景氣、對于客戶有較高議價權的時候,投資者容易擔憂,日日順是否會壓低利潤率為相關方讓渡一部分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日日順通過外延式收購的方式進行業務擴張帶來的業績并表,但這也埋下了商譽減值的“暗雷”。
招股書顯示,公司收購貴州沛吉,形成商譽1.90億元,并在2018年、2019年及2021年分別計提商譽減值準備5956.38萬元、6967.39萬元和6043.64萬元;2020年,公司對報告前收購的上海廣德形成的商譽計提減值準備2907.95萬元;2019年4月,公司收購上海飛升,形成商譽2108.54萬元,報告期內未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019年7月,公司收購深圳富潤德,形成商譽9721.70萬元,報告期內未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本次日日順擬沖刺創業板IPO上市,、擬公開發行不超過6561萬股,預計使用募集資金約27.71億元,用于智能物流中心、倉儲設備智能化、最后一公里網絡觸點建設項目等建設。
對于日日順沖刺IPO的情況,我們將進一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