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A股一改2022年之前頹勢,三大指數連續2周收漲,滬指兩周上漲3.34%,創業板2周上漲6.24%,市場情緒也在明顯回升。
(資料圖片)
北向資金大漲的背后是北向資金的持續的掃貨,進入2023年后,北向資金連續8天掃貨超640億元。
但反之我們的內資的卻表現出一個慫貨,進入2023年以來A股的整體成交額為此在7000-8500億元之間,日均成交7705億元,若刨除掉北向資金的成交額,內資日均成交不到7000億元,內資們在慫什么?
01
北向資金8天掃貨640億
2023年開年9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在開年首個交易日小幅的凈賣出后,后面連續8個交易日呈大幅的凈買入態勢,合計凈買入超640.15億元,日均成交8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連續5個交易日呈現流入狀態,凈買入439.97億元,是陸股通開通以來單周第三大凈買入周,最大凈買入周和第二大凈買入周分別是488.34億元 和468.14 億元,這是開通8年以來只有三個周凈買入超400億元。這充分顯示出了,北向資金看好2023年A股的上行趨勢。
北向資金的大幅凈買入,也給予市場良好的反饋可以市場,2023年開年以來三大指數連續2周上漲,滬指兩周上漲3.34%,深證成指上漲5.32%,創業板2周上漲6.24%。
回顧2019年以來,北向資金每一次持續的大額凈買入后,A股都會有明顯的正反饋。現在梳理2019年以來北向持續幾次大額凈買入的情況。
第一次:2018年12月27日—2019年2月22日,總共35個交易日,有2次是凈賣出,合計凈買入1148.51億元。其中2019年1月23日—2019年2月22日是連續18個交易日呈現凈買入態勢。這期間指數大幅上漲,上證指數從1月4日開始上漲到4月4日累計上漲31.74%,創業板累計上漲46.34%
第二次:2019年8月30日—2019年9月16日,連續11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凈買入,累計凈買入465.30億元。在此期間指數小幅上漲,滬指累計上漲4.84%,創業板累計上漲5.77%。
第三次:2019年10月24日—2020年1月20日,總共59個交易日,只有3次凈賣出,合計凈買入2091.27億元。其中2019年11月14日—2019年12月30連續30天凈買入,累計凈買入1140億元,這是北向資金開通以來第二大連續凈買入天數。這期間指數滬創呈現分化走勢,滬指整體呈現震蕩運行,消費上漲5.24%;創業板則呈震蕩上行的走勢格局,累計上漲20.11%。
第四次:2020年5月25日—2020年6月11日,連續14個交易日凈買入,累計凈買入451億元。這期間的北向資金持續凈買入,為后面指數加速上漲埋下伏筆,這期間上證指數累計上漲3.81%,創業板累計上漲7.28%
第五次:2020年6月18日-2020年7月9日,北向資金連續12個交易日大幅凈買入,累計凈買入894億元。指數在此區間加速上漲,上證指數從6月18日至7月13日累計上漲17.28%,創業板累計上漲27.63%。
第六次:2021年1月6日-2021年1月21日,北向資金連續12個交易日凈買入,累計凈買入537億元。這波凈買入后,兩市均創出了2018年的高位,北向資資金的持續買入加速了指數的趕頂,不過從1月6日到2月10日,上證指數上漲3.58%,創業上漲10.19%
第七次:2021年8月23日-2021年9月7日,北向資金連續12個交易日凈買入,累計凈買入553億元。這波北向資金的持續凈買入,加速了指數的趕頂,這期間上證指數累計漲幅8.40%,創業板則表現震蕩,整體也上漲1.83%
第八次:2021年12月1日-2021年12月16日,北向資金連續12個交易日凈買入,累計凈買入821億元。這是北向資金最后一次的高位震蕩區間密集買入,隨后指數見頂下行,指數從12月1日—4月26日,創業板指數累計下跌38.48%,值得注意的是滬指在北向資金密集流入期間滬指還上漲3.12%,隨后指數也單邊下行。
第九次:2022年5月30日-2022年6月10日,北向資金連續9個交易日凈買入,累計凈買入622億元。這波持續從買入之后,指數從5月30號趨勢上漲至6月28日,期間上證指數累計上漲8.91%,創業板累計上漲20.85%。
從2019年以來北向資金總共出現了9次的持續凈買入超450億元以上,從A股的指數表現來看,北向的資金的整體勝率是比較高的,尤其是2019年年初可以說北向資金的精準抄到了A股到底,2019年四季度-2020年年初,2020年中,2022年中北向資金的持續凈買入加速了指數的上行。
02
北向資金為什么瘋狂掃貨
進入2023年,北向資金一改2022年謹慎的態度,開年9個交易日8天凈買入,合計凈買入640.15億元,占到2022年全年897.21億元的71%。
那么北向資金在開年為什么如此瘋狂的買買買呢?筆者認為,有四大理由
首先,2022年年底中國疫情全面放開,2023年經濟將迎來復蘇,提振了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其次,美國通脹壓力緩解,美聯儲加息減弱,美元進入下行趨勢中,人民幣開啟了升值之路,截止到1月13日,從2022年11月以來離岸人民幣已經累計升值8.57%,人民幣對外資的吸引力上升,外資加速入場。
第三,A股當前估值仍是處于全球最低,截止1月13日,滬深300的PE為11.15倍,處于上市以來23.83%的歷史分位數中,仍具備較強的吸引力。
第四,海外頂級投行紛紛表達了看好A股的觀點,并且成為共識。瑞銀證券中國研究部總監連沛堃表示,積極樂觀看待2023年中國市場整體表現,MSCI中國指數還有超過10%的上行空間。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劉勁津在此前的預測中也提到,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未來12個月的總體回報率約為16%,2023年上述兩大指數每股盈利增幅分別為8%、13%。
03
內資為什么慫?
在外資大舉掃貨的同時,A股成交額卻持續維持存量博弈,1月12日成交額還一度跌破7000億元,而開年以來9個交易日A股總體的成交額在7000-8400億元之間,日均成交額在7700億元左右,逼近歷史低點。若把北向之間排除,日均成交額不到6800億元,可以說A股此輪上漲北向資金的功勞功不可沒,而內資就有點拖后腿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亂內資這么慫呢?這和他們2022年年末看好的A股的態度言行不一致呀,也較知行不合一吧。
我們來看看,這些機構對2023年的A股看法。
先來看券商,這些頭部券商對2023年的走勢是極為樂觀的
中信建投證券在2023年的投資策略中表示,邁向后疫情時代,經濟走向修復,A股二次見底后處于中期上升趨勢,戰略上樂觀。預計2023年盈利小幅增長,風險偏好有所提振,市場逐步從存量環境中走向增量,指數整體大概率是“小牛市”。
中信證券認為,2022年以來一直壓制A股的多重因素將在2023年迎來轉折。在外部流動性預期改善和人民幣匯率拐點影響下,A股在全球權益市場中配置價值提升,有望打開估值修復空間。
銀河證券則表示,展望2023年,基于當前A股估值低位,經濟修復動力較強,市場存上行動能,但是行情亦或一波三折,受上市公司業績修復影響,二季度A股上行動能或更為明顯。整體上,2023年是新的轉換之年,是A股市場布局之年。
國泰君安認為2022年最差的預期已經見到,A股市場將迎來峰回路轉之勢,2023年A股是一輪牛市。
從這些頭部券商的觀點來看,不難看出對于2023年A股市場的走勢,表現出極大的樂觀態度。
在來看下,私募機構對2023年A股的看法
百億私募源樂晟董事長曾曉潔表示,從當前時點來看,2022年經濟大概率是一個低點,2023年將迎來復蘇甚至是V型反彈。
仁橋資產總經理夏俊杰認為,2023年在市場整體回暖的過程中,價值風格有望脫穎而出,重回舞臺中央。看好低估值核心資產在2023年的表現。其中,港股是低估值核心資產的“大本營”,2023年的表現值得期待。
康曼德資本創始人、投資經理丁楹認為,諸多困擾因素逐步明晰后,市場將走出陰霾,迎來“機會之年”。
這頂級私募在對2023年的投資展望下,均表達了出對2023年市場樂觀的態度。
我們來看看,公募基金對2023年A股的看法。
華夏基金發布的2023年度策略展望顯示,對于2023年的權益市場,持樂觀態度。
在南方基金發布的2023年度最新策略報告中,對于2023年的資產配置,南方基金戰略性看多股市。
對于2023年,中信保誠的觀點積極樂觀:市場復蘇拐點已現,萬事皆可期。
對于2023年的走勢展望,匯添富基金認為,國內疫情防控逐步走向放開,房地產供需兩端政策頻出,系統性風險基本解除。市場分子和分母端利好疊加,市場仍然積極可為。
不難看出,公募基金表達了出了對2023年的A股較為樂觀。
從券商、私募、公募市場三大主流機構來看,均表達了度對2023年A股市場積極樂觀的態度。但既然對2023年A股樂觀情緒的情況下,在北向資金持續掃貨的背景下,A股的成交量不見增長反而還在下降,內資卻在觀望,他們到底在等什么,等A股走高之后把籌碼交出來后,內資去解盤?
那么內資在慫什么呢?可能是余糧不足了
2022年在A股整體震蕩下行的情況下,A股市場的基金發行也預冷,創下了2018年以來的新低。同時基金贖回壓力加大。
另外,公募的倉位比較重,根據規定,公募基金發行后倉位不能低于6成,也就說現在公募的倉位普遍在6成以上。
是手中的余糧不多了?還是真的慫了,知行不合一。
對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