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業一變再變,業績幾度虧損。好不容易擠進了熱門賽道,又被質疑“左手倒右手”的資本游戲。沒想到,“歪打正著”,業績不僅扭虧為盈還創出歷史最佳,但固執地用謊言掩蓋真相,挑戰監管底線,深陷信披違規漩渦,又為這家公司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文/每日資本論
【資料圖】
這家主業一變再變的“問題公司”股價突然變強,似乎有悖常理。
6月2日,錦州永杉鋰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吉翔股份)的股價開盤11分鐘就拉至漲停,并牢牢封死漲停板。截至當日收盤,其股價為11.43元/股,上漲10.01%,總市值59.28億元。
這是吉翔股份近一年的首次漲停。2022年6月28日,吉翔股份從最高29.16元開始下跌,當日大跌近8%,股價也由此進入下跌通道。至今年6月1日,其股價已跌至最低10.11元。
市場普遍認為,吉翔股份股價的突然漲停與鋰礦價格波動有關。Mysteel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6月1日報價30.45萬元/噸,近一周(5月26日至6月1日)累計上漲3.22%。本輪電池級碳酸鋰自4月24日以17.9萬元/噸企穩回升以來,已累計上漲70.11%。
但部分投資者對吉翔股份的后市似乎并不太看好。股吧里一個股民表示:“有一種漲停叫還差十個漲停才回本。”還有股民調侃道:“買礦、改名字應是當務之急!如能,必沖20!”
吉翔股份的財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其營收20.97億元,同比增長194%;凈利潤3426.68萬元,同比大增1662.76%。2022年,吉翔股份營收超過了70億元,是其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凈利潤也高達4.92億元,創出了歷史最佳。
簡單說,吉翔股份在經歷了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大幅虧損,險些ST的尷尬處境之后,2021年扭虧為盈,2022年創出歷史最佳,今年繼續保持了高增長態勢。
從數字層面分析,吉翔股份屬于“咸魚翻身”,這種概念通常都是市場資金重點關注的一類,為何不招部分股民們的待見呢?
事實上,近些年吉翔股份的表現確實不盡如人意。吉翔股份的前身為錦州新華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實控人郭光華。2012年8月24日,新華龍登陸A股市場,每股發行價7.8元,主營業務鉬礦。
但新華龍上市后業績持續下滑。上市當年,其凈利潤就同比負增長。2015年,其凈利潤更是巨虧了3.52億元,扣非凈利潤虧損3.69億元。2016年,扣非凈利潤再度虧損0.67億元。
也就是在2016年,新華龍郭光華因種種原因辭去董事長職務。有意思的是,當時,手游和互聯網營銷正是資本市場上的熱點。新華龍也在積極想辦法脫困,于是計劃收購北京開天創世科技有限公司、海外游戲公司 Gram Games、天津梵雅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大踏步進軍手游及互聯網營銷領域,
但2017年3月,新華龍宣布終止重組。這也是其第一次重組失敗。
期間,新華龍正在發生巨變——2016年底,新華龍向杉杉控股旗下的寧波炬泰轉讓總股本的14.02%。2017年2月,寧波炬泰再次受讓新華龍14.68%股權,合計耗資16.05億元。到當年底,寧波炬泰在新華龍的持股比例超過了33%,成為新的控股股東,鄭永剛成實控人。
鄭永剛,資本市場大佬,即便是普通投資者也大都耳熟能詳。因此部分投資者也在期待鄭永剛入主之后,能給新華龍帶來何種改變。
果然,他尚未完全入主新華龍就開始了布局。2016年11月,也就是新華龍在謀劃重組期間,其以零對價收購了吉翔影坊100%股權,并向其增資1億元。這被視作鄭永剛注入影視資產的開始。此后,新華龍又增資貳零壹陸并獲得其51%股權,設立吉翔天佑等影視公司,并將公司更名為吉翔股份,全面開啟向影視轉型步伐。
但2018年開始,影視業迎來寒冬,吉翔股份轉型影視后業績大幅下滑。
兩年后的2020年3月,無人機市場大熱。吉翔股份又擬作價24億元收購中天引控100%股權,進軍無人機、無人車及機器人領域。沒想到的是,僅僅7個月后,此次重組再度擱淺。
2021年3月,吉翔股份又看上了主營內容營銷、數字營銷、公關活動策劃、媒介廣告代理的多想互動。當時,這個賽道也是市場的熱門。多想互動原本IPO成功過會,但過會三個月等待IPO批文之時,公司突然宣布撤回IPO上市申請,改而與吉翔股份重組。不過,這次重組還是以失敗告終。
重點來了。在幾度追熱點重組未果之后,2022年1月,吉翔股份以4.8億元向關聯方杉杉股份收購湖南永杉鋰業有限公司(下稱,湖南永杉)。由于,本次收購屬于溢價現金收購,且無業績承諾,標的公司在行業高景氣時剛剛扭虧,市場因此質疑鄭永剛套利,玩的是“左手倒右手”的資本騰挪游戲。
不過,也正是這次收購,讓吉翔股份擠進了鋰礦的熱門賽道,當年業績就創出了歷史最好成績。更為重要的是,也正是這次收購,吉翔股份股價出現暴漲,股價由6.6元/股漲至巔峰時超29元/股。
正在部分投資者為吉翔股份成功轉型多了一些期待之時,吉翔股份似乎又回到了那個“問題生”。
2023年1月,吉翔股份披露了一則名為《關于前期公告內容更正》的公告,公開承認稱上海鋼石為公司間接控股股東杉杉控股實際控制的企業。根據吉翔股份的更正公告,上海鋼石為杉杉控股實際控制的企業,名義股東為吳軍輝和宋曉玉兩人。
怎么回事呢?
早在2020年7月,上海鋼石收購陜國投旗下信托計劃所持的9.84%股份,成為吉翔股份第二大股東。當時,吉翔股份以公告形式表示,與上海鋼石不存在關聯關系,亦非一致行動人。
2021年8月,上交所發出監管工作函,要求吉翔股份核實上海鋼石與杉杉控股及其子公司寧波炬泰是否存在關聯關系。當年9月底,吉翔股份回復,公司及相關方均不構成一致行動人。即便的是2022年7月,針對媒體“股東信披不實”的報道,吉翔股份還信誓旦旦地表示,報道內容嚴重失實,杉杉控股與上海鋼石不構成一致行動人。
但2023年1月,吉翔股份又突然改口承認了兩者的關聯關系。至于吉翔股份為什么隱瞞與上海鋼石關系,有媒體報道是因為為規避要約收購義務。一個月后,鄭永剛病重離世,吉翔股份的關聯公司杉杉股份陷入內部控制權爭奪戰。一時間,市場似乎也淡忘了吉翔股份長時間信披違規的嚴重性。
部分法律界人士表示,吉翔股份在風險已經暴露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用謊言掩蓋真相,挑戰監管底線。
這就不難理解,近一年來吉翔股份的股價為何持續走低了。有必要提醒一下,如果不能改掉挑戰監管,欺瞞投資者的這個壞毛病,最后倒霉的一定還是自己。鑒于此,即便技術上吉翔股份或許存在超跌反彈的行情,投資者還是多看少動為宜。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點贊、轉發。祝所有讀者,2023年身體健康,心想事成,前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