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資本邦了解到,2022年資管行業迎來資管新規元年,銀行理財開始步入全面凈值化時代。
根據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的產品規模已超28萬億元,其中產品類型仍以固定收益類為主流,占比超90%,而混合類產品占總發行產品規模的7.66%,權益類產品及商品、金融衍生品產品占比較小,兩者之和僅占1.2%。
盡管銀行理財仍以固收類為主,但是權益類產品由于有更高的業績預期,而備受市場期待。
據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15日,目前市場上在售的和存續的理財產品中,共有210款權益類產品。其中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管理的權益類理財產品共有20只。
整體來看,銀行理財子的權益類理財產品業績表現不一,自成立以來有10只產品跌破1元起始凈值。不過也有9只產品錄得正收益,其中工銀理財·工銀財富系列工銀量化理財-恒盛配置理財產品的凈值最高,為2.0217元。另外,華夏理財龍盈權益類G款1號三個月定開FOF型理財產品(1.427元)、招銀理財招卓滬港深精選周開一號權益類理財計劃(1.1195元)等產品表現也可圈可點。
圖表來源:中國理財網
相比于基金、券商等多年深耕權益市場,銀行理財子“資歷尚淺”,權益投研能力總體較弱,因而面對廣闊的權益市場,還需要修煉“內功”,打造核心競爭力。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也表示,由于銀行理財客戶的風險偏好較低,銀行理財產品體系以固收和“固收+”產品為主,行業更為擅長債券和非標資產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投研能力相對較弱。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銀行理財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實際上,目前已經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在逐步提高投研能力,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
華夏理財明確提出2022年將加大含權益類資產的產品發行力度,預計2022年年底混合類產品和權益類產品規模占比之和將達到15%左右。
另外,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權益投資方面,多數是采取申購公募基金的方式來實現,因而,與公募基金的合作將進一步加深,基金公司也有意深化與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合作。
此前,中信建投基金表示,2022年公司還將擴建專戶業務團隊,加大與理財子公司的合作力度,預計規模較2021年會有飛躍式增長。(潘忠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