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哥(公眾號:海哥商業觀察 ID:hgsygc)
市值縮水2萬億港元之后,沈南鵬似乎按下了減持的暫停鍵。但至此,其掌管的紅杉資本,在美團上的套現已超過500億港元。
3月14日港股開盤,美團(02690.HK)跳空暴跌,早盤最大跌幅逾10%并創出本輪新低至118.00港元/股。午后跌幅進一步放大,最終收盤跌近17%,股價報收112.6港元。至此,美團市值較最高點已縮水超2萬億港元
美團暴跌,重創二級市場投資人。一位投資人在東財股吧憤怒地表示,自從全倉“抄底”美團后日子就沒好過,幾天時間浮虧幅度就高達19%。而在雪球,另一位年輕投資人則被當作了反面教材。據知情人爆料,該投資人去年開始投資美團,先后投入了北京的一套房子和150萬現金,現在僅剩70萬。
“真慘!”爆料人表示,“現在女朋友分了,工作也沒了!”
不過,相比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卻賺得盆滿缽滿。以美團第三大股東紅杉資本為例,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美團上市以來其累計套現已超500億港元。即使近一年來美團市值大幅縮水,紅杉資本持股仍有25732.71萬股,按最新估計估算價值近300億港元。
王興向左,沈南鵬向右
在一次采訪中,沈南鵬表示,王興是他最看好的創始人,投資美團也是紅杉最正確的決定。不過,從公開信息來看,沈南鵬看好王興的背后,急于獲利的行為卻很誠實。
2018年9月,美團經過一番折騰,終于成功在港上市。而在此之前,美團剛結束與另一個互聯網巨頭——滴滴的廝殺。事情起因,是因為雙方都想嘗試攻入對方的陣營,燒錢大戰隨即爆發。雖然此后兩個燒錢大王的貼身肉搏因滴滴的意外事件而平息,但卻不可避免地給美團帶來巨額虧損。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美團全年虧損高達1155億元,與歷年總營收相當。港股上市,剛好給了王興喘息的機會。
上市之后,美團實力大增。財報顯示,2019年財年美團營收為975億元,同比增長49.54%。其中,餐飲業務收入548億元,同比增長43.46%;到店、酒店及旅游業務收入223億元,同比增長41.14%;新業務收入204億元,同比增長82.14%。
或許是因為業務的強勁增長,美團開始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大牛市。不過,對此,時任公司第三大股東的紅杉資本卻開啟減持大戲。披露信息顯示,自2019年4月8日開始,紅杉資本便開啟套現之旅。統計顯示,此后紅杉持股的22次變動中,有20次為減持。若按減持當日最低價算,從首次減持至最近一次披露,紅杉資本減持總金額超530億港幣。
2021年4月26日該股拉高5%后震蕩翻綠,全天成交95.5億港元。而公開數據顯示,當日紅杉資本減持1872萬股,減持金額超57億港幣,全天成交占比近六成;此后兩周,美團跌幅高達近20%。再如,2021年9月2日,當日股價在線沖高6%后大幅跳水,數據顯示當日紅杉大幅減持4841萬股,總金額超121億港元。再如,2022年1月20日,美團放量大漲11.01%,總成交4380.47萬股,但披露數據顯示,紅杉當日賣出3111萬股,占當日總成交的71.02%;隨即,美團股票一路暴跌,至3月11日收盤累計跌幅超43%。
截至目前,紅杉資本仍持股25732.71萬股,持股比例為4.71%。而反觀王興,除2021年6月3日減持6667萬股外,鮮有操作。
顯而易見,對于美團后市,雙方存在明顯分歧。紅杉用腳投票和大筆套現表明,對王興想要講的故事,似乎并不關心。
流量玩法,玩不轉了?
作為IT界的扛把子和連續創業者,王興以勇猛而著稱。從校內、飯否、大眾點評到美團,莫不如此。但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家反壟斷和互聯網轉型的當下,僅憑過去的老套路顯然已非明智之舉。
在王興的選項中,燒錢搶地盤是其攻城掠地的重要策略之一。例如,在2015年美團起步之時,為了吸引用戶,王興硬是用3.91億的成本燒出了餐飲1.75億的傭金收入,投入產出比高達2.23:1。而在與滴滴在南京網約車業務上的肉搏上,有司機私下透露,那兩年通過加盟美團打車,竟然凈賺了50多萬。
“跟美團合作,錢簡直太好賺了。”司機笑道,“這是我跑出租車10年以來,賺得最多的一次?!?/p>
眾所周知,在網約車領域,一日流水在600元左右屬于正常。但若要做到年凈入25萬或月凈入兩萬以上,意味著日流水必須達到800元以上甚至更高。但上述司機表示,正常接單是很難達到這個收入水平,主要還是靠美團打車的平臺補貼。補貼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從公開財報來看,在新業務的拓展上,我們依然能發現王興燒錢搶“地盤”的影子。例如,2020年度,美團新業務實現收入272.76億元,但業務溢利卻為-108.55億元。對此,美團在年報中坦承進行了一些“新業務的投入”。而從隨后的財報和公開報道來看,美團針對新業務的持續“燒錢”并未出現收斂態勢——在社區團購如此,在閃購等業務上亦是如此。2021年Q1,美團新業務錄得溢利-80.44億元;2021年Q2,新業務再錄得溢利-92.38億元;2021年Q3,新業務溢利則高達-109.06億元。
“流量思維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流量收割。因為占據流量優勢趕走競爭對手之后,核心就剩下變現了?!痹撊耸勘硎?,“在這種模式下,平臺通常想得最多的是怎么去分蛋糕,而不是去思考怎么做大蛋糕。顯然,這與國家倡導的數字經濟轉型思路格格不入。”
而更加麻煩的是,在宏觀形勢逆轉的背景下,美團巨額虧損的新業務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即使最終砸出了市場,真的能向外賣一樣變現嗎?
互聯網“地主”,還能做多久?
“擴大地盤—壟斷市場—收租”,燒錢壟斷流量的模式下,收割幾乎成了“美團們”的最后歸屬。但在疫情肆虐,餐飲、旅游行業生存艱難的情況下,小微企業主對互聯網“地主”們的“地租”模式產生了抵觸。2020年,因為不滿美團對餐飲企業的抽成,餐飲協會甚至呼吁會員放棄與美團的合作。
但是,目前一些政策正在朝不利“美團”們的方向發展。以美團為例,繼2021年10月因“強迫商家二選一”被市場監管總局罰款34.42億元之外,監管層還對美團提出為中小微商家降低資費、為美團騎手提供勞動保障的要求。
顯然,無論是降低商家資費,還是為騎手提供勞動保障,對于美團來說都是難以承受之重。數據顯示,2021年Q1,美團在餐飲行業收入205.75億的情況下,溢利尚有11.16億元。但至2021年Q3,即便在產生收入264.85億的情況下,溢利也僅有8.76億元。但更為棘手的是,從增速來看,作為美團第一大主營的餐飲收入增速已出現放緩跡象;而作為第二大業務的到店、酒店及旅游在2020年已出現見頂回落的跡象,由2019年的222.75億元下滑至2020年的212.52億元,下滑率為4.6%;作為第三大業務的新業務,虧損幅度仍在持續放大。
為騎手提供勞動保障,這將是美團面臨的另一難題。據美團財報披露,截至2020年末,美團有950萬騎手在平臺獲取報酬。目前,這些騎手都以合同工的形式與第三方公司簽訂勞務合同。若這些騎手要被強制與美團簽訂勞務合同,且按3000元/月的人均最低標準繳納社保,那么每年僅社保支出將高達3420億元。而作為美團盈利最好的年份,其在2020年的凈利也僅為47.08億元。
這意味著,美團過去“一招鮮”的擴張模式,在反壟斷背景下將愈顯艱難。這也側面表明,沈南鵬和其背后的紅杉資本那么決絕地用腳投票,是多么明智的決策。從投資人的角度,王興和其領導的美團,如要扭轉當下頹勢,恐怕還要經歷一番痛苦的決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