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間,海底撈發布2021年全年業績公告,營收411億元,虧損高達41.6億元。
這個虧損數字,幾乎相當于此前三年的利潤總和。虧損情況在其一個月前發布的“預期凈虧損約38億元至45億元”預警范圍內。
這是海底撈自上市以來首次年度虧損。
巨虧40多億,一年關店276家!
去年11月,海底撈表示將在12月31日之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門店。此次公告中,海底撈透露,其在2021年關閉了276家餐廳,其中有16家是因為租約到期等原因關閉,其余260家門店均是海底撈主動選擇關閉。
接近20%的門店被關停,對于行業霸主海底撈而言,這并不是一個小數字,當然也不是沒有預兆的。2021年,海底撈的股價就像坐過山車,先是在2月沖上頂點,最高市值達4544.75億港元;好景不長,6月股價斷崖式下跌,市值蒸發超2500億港元。
似乎也是從那時開始,業界對于海底撈未來發展的懷疑之聲就從未消停,“唱衰”的言論此起彼伏,而其原因,自然也不只是由于這一件事。
除了四十多億元的虧損與將近三百家門店被關閉之外,2021年,海底撈的翻臺率與人均消費額都出現下滑。
2018—2020年,海底撈的平均翻臺率分別為5次/天、4.8次/天與3.5次/天。最新年報顯示,2021年,海底撈翻臺率為3次/天,是海底撈上市以來翻臺率最低點。
隨翻臺率下滑的還有人均消費額。2021年,海底撈的人均消費則為104.7元,而在2019年和2020年,海底撈的人均消費則分別為105.2元與110.1元。
面對這樣持續下行的走勢,一年來,海底撈已經做出多個調整動作以面對經營難題,從去年底的關店,到今年初的換帥,再到對師徒制的改革,海底撈已經開始求變。但在餐飲行業競爭“內卷”、資本助推火鍋新秀崛起的當下,市場留給海底撈的還有多少機會,只能交給時間去驗證。
風波不斷,海底撈“沒底”了?
在餐飲界,海底撈一直都是自帶流量與話題的,很多人對于海底撈似乎有著勝于其他餐飲品牌的“期待”,這也就是為何海底撈在“虧損”“關店”上的熱度能夠毫不費力就登上熱搜榜,畢竟曾經,它也真的無比輝煌燦爛過。
2017年到2019年的海底撈,可謂是意氣風發,一副勢不可擋模樣。
彼時,它的門店數量以41%的年復合率進行擴張。到2018年,其開店速度能達到50%以上,被外界戲稱為“擴張狂魔”。也是在2018年,海底撈在港交所上市。
在海底撈的發展之路上,服務一直都是它最大的品牌資產,這早已是業內共識,在之前全國火鍋行業的服務水平都相對較差的情況下,海底撈精準捕捉到用戶痛點,憑借“服務為王”的特性迅速占領了消費者心智。
但現在,讓海底撈引以為傲的“王牌”也遇到了麻煩。
不久前,有網友爆料稱海底撈在會員系統里私下給顧客貼標簽,其中主要包含體貌特征和個性需求等,還有顧客被打上了“喜歡在app上投訴”的標簽,一時間,網友們紛紛炸開了鍋,該話題也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榜。
針對此事,海底撈回應稱,這么做是為了提升和優化服務質量,門店管理人員可以在會員系統中對顧客就餐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補充。同時,海底撈也表示,公司明確禁止對顧客個人信息如體貌等特征等進行任何備注。
對此,有相關人員表示,其實打標簽的行為一直存在,但它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提供個性化服務,誰也不會想到在操作執行的過程中就慢慢走樣變形了。
對此,納食只想說,“打標簽”這一行為對于海底撈來說到底是出于何種心態,是為了更好的服務還是另有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者的吧年齡結構和消費偏好也在發生改變,只靠服務很難讓一個品牌保持絕對的領先優勢。
網友:定價那么高怎么還虧損?
對于海底撈虧損的消息,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不少消費者都表示,每次去海底撈都覺得他們含淚賺我一張又一張毛爺爺,但沒想到定價那么高的海底撈竟然還會有虧損這一說。
門店擴張如此迅速、發展勢頭如此迅猛、定價也相對高于同行,在這樣的前提下,海底撈為何還會迎來黑暗時刻,閉店與虧損的背后,海底撈究竟在面臨著什么?
說到底,海底撈當前的局面,成也開店,敗也開店。
雖然說以前海底撈業績的增長主要靠門店擴張,但最近兩年以來,在疫情反復及常態化防控之下,餐飲賽道充滿不確定性,各大餐飲企業都在想辦法縮減開支,關門歇業,然而,海底撈選擇反其道而行,并沒有在特殊時期停下高度擴張的腳步,反而是盲目開店。
對于這一做法,有業內猜測,海底撈大概是要借疫情對餐飲行業的大洗牌,進行大范圍抄底,迅速搶占市場擴大自身基本盤,待疫情恢復,便能搶占先機更進一步穩固霸主地位。
然而逆風擴張并非一本萬利,過度新增門店不僅導致租金、裝修、人力等固定成本大幅增加,而且會加重同一地區的同店競爭,導致翻臺率下降,進而影響單店營收情況,可謂得不償失。
2021年,張勇在一次交流會上坦言,“我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去年6月我進?步作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信。當我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應的時候已經是3月份了。”
而“承認錯誤”的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也在不到一年里損失近千億身家。
承認錯誤勇氣可嘉,但亡羊補牢到底是“為時已晚”還是“猶未遲也”,誰也不敢妄下結論,如今,我們也只能祈禱這位火鍋界一哥能夠快速找到品牌發展的下一步突破點,讓老故事不再落伍,讓新故事濺起水花,不要讓品牌淪為時代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