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末,絕味食品在中國大陸地區門店總數13714家,全年凈增長1315家,門店數量遠遠超過煌上煌、周黑鴨門店數量之和,可謂是當之無愧的“鴨脖一哥”。
從財務端來看,絕味食品在去年實現營收、凈利雙增長,營收規模也是遠超過煌上煌、周黑鴨兩家企業,不過,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絕味食品盈利能力出現了大幅下滑,并延續至今年第一季度,沒有得到改善。
(資料圖片)
2017年至今,絕味食品多次發布更正公告,而公司及董秘在去年因違反《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相關條例而被采取監管警示,提醒公司需要加強信息披露管理。
更為重要的是,絕味食品在2021年報中將兩大參股公司江蘇和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和府”)、千味央廚權益類投資收益調整認定為非經常性損益,讓公司年報中第三季度的扣非歸母凈利潤與此前第三季度披露的數據存在重大差異。
頻繁更正公告,信披質量如何
6月9日,絕味食品董事長戴文軍表示,休閑鹵味集中度還較低,外部挑戰加速行業整合進程,公司將適當加快門店擴張節奏。
這也意味著擴張是絕味食品2022年的主旋律,不過,逆勢擴張的海底撈的結局歷歷在目,絕味食品能否成功出圈有待驗證。
2021年,絕味食品實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5.49億元、9.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12%、39.86%。不過,絕味食品的扣非歸母凈利潤僅7.19億元,尚不及2019年數據,僅同比微增5.87%,主營業務盈利增長乏力是顯而易見的。
歸母凈利潤之所以遠超扣非歸母凈利潤,主要是因為非經常性損益項目收入2.62億元所致,其中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其他符合非經常性損益定義的損益項目金額分別為1.5億元、1.33億元。
2021年10月26日,絕味食品全資子公司深圳網聚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網聚”)與江蘇和府E輪融資方(CMC、眾為、騰訊、LFC)的股權轉讓及增資協議完成,深圳網聚持有江蘇和府的股權從23.0802%下降至16.9229%,獲得股權轉讓款2800萬美元,約人民幣1.88億元,對絕味食品歸母凈利潤的影響約1.1億元(未經審計)。
需要指出的是,深圳網聚與上述融資方于2021年6月29日簽署相關協議,但直至完成交割,絕味食品才發表相關公告。
對此,上交所認為,上述股權轉讓交易已達到臨時公告的信息披露標準,但絕味食品未按規定及時予以公告,也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及時提交董事會審議,違反《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相關條例。
基于此,深交所對絕味食品以及時任董秘彭剛毅予以監管警示。
絕味食品及董秘被監管的背后,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如何呢?
2017年至今,絕味食品多次發布更正公告,今年5月25日,絕味食品發布2021年度報告更正公告,股東總數由28931戶更正至32874戶。去年9月25日,絕味食品對2020年半年報、2020年報、2021年半年報進行更正,主要是關聯方及關聯交易的內容存在差錯。
可見,進一步強化信息披露編制及審核工作,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不說是當務之急,但也是絕味食品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公司也需加強內控,充分發揮董事會的職能,避免公司成為“一言堂”。
對此,絕味食品對《經理人》雜志全媒體表示,公司已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及審批流程,今后也將進一步增強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加強公告的審核校對力度,努力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
扣非凈利潤,疑點重重
回到絕味食品2021年年報,雖然報告期內歸母凈利潤、扣非歸母凈利潤均實現正增長,但季度同比增速由正增長轉為負增長,其中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36億元、2.66億元、4.62億元、0.17億元,前三季度實現快速增長,但第四季度大幅下滑,為90.17%。
需要指出的是,絕味食品Q3、Q4調整前后的扣非歸母凈利潤差異巨大,調整前的數據分別為4.47億元、-2.08億元,調整后的數據分別為2.32億元、816.04萬元。
對此,絕味食品在年報中稱,第三季度扣非歸母凈利潤差異主要系江蘇和府及千味央廚權益類投資收益調整認定為非經常性損益。
企查查資料顯示,江蘇和府于去年6月29日發生投資人變更,但絕味食品公告中稱該時間為簽署相關協議的時間,難道簽署股權增資及轉讓當天就已經完成了交割了?工商信息與絕味食品公告信息差異的背后,又該以哪個數據為準?
對此,絕味食品回復《經理人》雜志全媒體稱,深圳網聚與江蘇和府 E輪融資各股東方于 2021 年 6 月 29日就一攬子協議中已達成共識的內容簽署了協議,并配合辦理相關工商登記,后續方案基于討論版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修改和完善。截至10月22日,相關一攬子交易的第一階段全部交割完成。
以10月26日公告為節點,則江蘇和府發生股權轉讓并計入經常性損益的時間是第三季度,為何在年報中又將上述收益調整為非經常損益呢?
對此,絕味食品回復稱,公司財務人員在第三季度(無需審計)基于公司產業投資角度,將江蘇和府權益類收益認定為經常性損益,而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年報進行審計時,基于其事務所一貫判斷,將江蘇和府權益類收益認定為非經常性損益。
簡單理解,絕味食品財務人員與會計師事務所有不同的判斷,但絕味食品財務人員的判斷是否合理呢?
根據《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5號———財務報告的一般規定(2007年修訂)》,非經常性損益是指公司發生的與主營業務和其他經營業務無直接關系,以及雖與主營業務和其他經營業務相關,但由于該交易或事項的性質、金額和發生頻率,影響了正常反映公司經營、盈利能力的各項交易、事項產生的損益。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轉讓旗下參控股子公司股權,大部分屬于非經常損益收益,畢竟轉讓資產屬于偶發事件,那么絕味食品財務人員將轉讓江蘇和府股權收益歸結為經常性損益,是不懂相關信息披露規則嗎?還是因為什么?
當然,這種調整對絕味食品的好處是顯而易見,調整前第三季度的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對于二級市場的影響是積極的,而Q4因為Q3調整而隨之變動,由調整前巨虧2.08億元至調整后的略微盈利,但此舉是否會影響投資者投資決策,又是否涉及市值管理呢?
對此,絕味食品表示,公司二級市場股價的漲跌是市場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公司嚴格按照監管要求合規經營,不存在操控股價行為。
值得指出的是,近期,上市公司同達創業也將投資產生的相關收益由經常性損益項目調整認定為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修正前的2019至2021年的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48.9萬元、717.15萬元、356.81萬元,而調整后的數據則分別為-1768.83萬元、-698.81萬元、41.3萬元。
從盈利轉變為大幅虧損,同達創業迎來了上交所的監管函,而絕味食品此舉是否會引起上交所的重點關注呢?
回到經營層面,按照調整后的數據,絕味食品2021年的扣非歸母凈利潤已經連續兩個季度下滑了,在今年第一季度并沒有得到改善。
2022年第一季度,絕味食品營業收入為12.09億元,同比微增12.09%,而歸母凈利潤、扣非歸母凈利潤則大幅下滑,分別為0.89億元、0.82億元,同比驟降62.24%、64.73%,盈利能力并沒有得到改善。
二級市場上,絕味食品股價在去年2月達到峰值,為107.88元/股,但此后走上了跌跌不休的道路,最新股價為48.10元/股(6月21日),股價早已腰斬,市值僅為296億元,較600億市值大幅縮水。
如此成績單,絕味食品還計劃逆勢擴張,或許并不樂觀,與其思考進一步擴張,更應該思考如何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畢竟留住投資者的不僅僅是經營規模,更重要的還是賺錢的能力。(來源:經理人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