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作為我國注冊制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迎來開市三周年。開市三年來,科創板堅持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致力服務實體經濟,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前景的科創企業正在形成,市場各項指標運行平穩,同時也推動了我國資本市場整體生態的改變。截至22日,2019年7月22日開市以來,科創板已上市公司數量439家,首發總募資額超過6300億元,總市值規模超過5.8萬億元。
已成“硬科技”企業主陣地
(相關資料圖)
作為中國“硬科技”企業的主陣地,科創板公司“高研發”特質顯著,在研發支出增速、研發人員占比、研發投入等指標上均高于A股市場整體水平。
行業分布方面,目前已上市的439家科創板公司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市值分布方面,市值小于50億元的科創板公司數量最多(177家),占比41%;市值介于50億元-100億元的公司數量109家,占比25%;市值大于1000億元的大市值公司占比為1%。
估值分布方面,多數科創板上市公司TTM市盈率均在30倍以上,其中126家公司的估值在50倍-100倍,占比29%,67家公司的市盈率在100倍以上,占比15%。
總的來看,歷經三年發展,作為我國“硬科技”企業的主陣地,科創板產業集聚和品牌效應逐步顯現,匯聚了一批規模較大、市場認可程度高、研發實力雄厚、盈利能力突出的科技創新企業。科創板的發展壯大將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更好地融為一體,彰顯了金融支持“硬科技”的示范效應,我國科技、產業、金融相互塑造、良性循環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企業高研發特質顯著,研發投入持續加碼。2021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支出為829億元,同比增長27.6%;全部科創板企業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約為10.1%,其中接近20%的公司研發費用率超過20%。研發人員占比方面,2021年科創板企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30%的企業數量比例約為37%。
首批25家公司解禁整體平穩
科創板迎來開市三周年的同時,也迎來首批上市股的解禁潮。從22日市場走勢來看,科創50指數僅小幅下跌,成交量亦表現平穩,預期中的大幅波動并未來臨。
從解禁市值超10億元個股表現來看,均表現平穩。僅有一家公司跌幅超過5%,同時還有9家公司股價上漲。中微公司、瀾起科技、杭可科技、西部超導、華興源創、南微醫學6家公司解禁市值超百億元的公司,最大跌幅不到4%。
值得一提的是,從二級市場來看,首批解禁的25家公司中,天準科技、容百科技、杭可科技、方邦股份、瀚川智能、沃爾德、天宜上佳本周股價均創出階段性新高。
目前來看,華興源創、天宜上佳、嘉元科技、交控科技、沃爾德、航天宏圖這6家公司股東承諾在股份解禁后一定期限內不減持。此外,中國通號、容百科技、心脈醫療、虹軟科技、新光光電5家公司控股股東或者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等延長股份鎖定期;其中,前4家公司股東自愿不解禁并延長鎖定期6個月至2023年1月21日,新光光電控股股東則自愿不解禁并延長鎖定期12個月至2023年7月21日。
根據Wind統計,7月“大非”解禁的科創板公司2022年萬得一致預期凈利潤增速的中位數和平均數分別為46%和70%,相較2021年歸母凈利增速有明顯的提升。相比之下,7月“小非”解禁的科創公司2022年萬得一致預期凈利潤增速相較2021年改善幅度較小。
此外,7月科創板“大小非”解禁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在50倍左右,但上市以來市盈率分位數均在30%以下。7月科創板“大非”解禁公司的PE-TTM中位數和平均數分別為55倍和52倍,上市以來市盈率分位數的中位數和平均數分別為11%和28%。
“目前科創板整體估值并不高,部分估值甚至處于歷史低位,同時2022年盈利預期高增。橫向來看,科創50指數處于歷史接近11%左右估值分位,低于創業板指和萬得全A;結構上,除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業外,其余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的PE估值歷史分位均不足50%。此外,科創板一級主題行業2022年一致預測盈利增速均高于萬得全A指數,平均預測盈利增速在166%左右。綜合來看,當前科創板性價比仍高。”長江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包承超分析認為。記者 劉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