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藥明系”,大家很自然的會想到藥明康德(603259.SH)和藥明生物(2269.HK),作為醫藥研發外包領域的翹楚,一直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
于是,“藥明系”的第三家公司——藥明巨諾(2126.HK),從遞交招股說明書的第一天起,就順理成章成為了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資料圖)
不過,遺憾的是,藥明巨諾成為了所有投資者的滑鐵盧!
2020年11月,藥明巨諾登陸港交所,在經歷了短暫爆炒后,公司股價掉頭向下,從最高的52.8港元下跌至5.84港元,跌幅接近90%;9月5日,藥明巨諾毫無征兆再次放量下跌,跌幅29.93%;截至9月7日,公司市值僅剩下17.22億港元。
更離譜的是,關于股價的下跌,藥明巨諾回應稱:“并不知悉導致股價波動的任何原因或任何內幕消息”。
那么,對于這家昔日的明星公司,到底怎么看?
關于藥明巨諾,官方是這樣介紹的:
“藥明巨諾是一家獨立的,創新型的生物科技公司,專注于開發、生產及商業化細胞免疫治療產品,并致力于以創新為先導,成為細胞免疫治療的引領者。”
2016年,藥明康德找到擁有百年歷史、年營收近500億美元的百時美施貴寶子公司Juno,合資成立了藥明巨諾。而且,為了發揮Juno的積極性,藥明康德主動讓出了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由于成立時間短,再加上創新藥的研發周期本身較長,使得藥明巨諾旗下的產品線較少且單一。不過,雖然產品線少,但還是有拿得出手的產品,其中,瑞吉奧倫塞注射液于2021年9月獲得中國藥品監管局批準,成為藥明巨諾首款商業化、國內第二款CAR-T產品,用于治療經過二線或以上系統性治療后成人患者的復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
這里做個補充。
所謂免疫療法,如今已經成為人類對抗癌癥新的希望,CAR-T療法則是近年來最有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之一。相比于其他藥物治療,CAR-T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發起攻擊,以消滅癌細胞。
正因為此,雖然藥明巨諾虧損嚴重,且處于商業化的早期,但依舊備受市場期待!
那為何又遭到資本市場拋棄?
第一,商業化難。
瑞吉奧倫塞注射液的采購掛網價為129萬/針,這就注定了即便該藥物抗癌效果顯著,能夠買得起的患者數量也相當有限。不過,由于注射液本身難以規模化生產,因此即便售價高昂,瑞吉奧倫塞的毛利率也只有35%。
第二,在研產品進展緩慢,市場質疑其真正研發實力。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藥明巨諾的研發管線共有7個,但都處于臨床試驗的早期階段,距離商業化還有很長時間。但即便如此,藥明巨諾的研發也高度依賴第一大股東Juno,獨立研發能力有限。
除此之外,藥明巨諾股價的暴跌,還有這么幾個原因。
首先,以百濟神州(688235.SZ)為代表,市場對常年虧損的創新藥企估值體系發生動搖,估值下移;其次,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在過去一年時間里大幅下跌,藥明巨諾自然難以幸免;還有,國家醫藥集采如火如荼,假設藥明巨諾的創新藥未來能夠順利投入市場,也很難繞開集采,使得其潛在商業前景受損。
一句話,藥明巨諾股價下跌的背后,既有市場、行業方面的原因,也有公司自身的原因。尤其是,作為醫藥“代工廠”的藥明系,市場普遍高估了其研發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