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22年就到了尾聲,時間慌慌張張,一刻也不停留。雖然總感嘆于時光的流逝,但想到未來還要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我們就沒必要惆悵了,把握好當下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資料圖】
作為一名醫藥行業的研究員,年底的總結工作非常重要,沒有投資曲線,再不留下點東西,就跟研究了個寂寞似的。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看看2022年醫藥行業發生了什么大事?對2023年的醫藥投資又有什么啟發?
今天“畫個餅”,明年再來驗證。
一、2022年總結:醫藥股上漲和下跌的兩個原因
截至目前,醫藥行業一共479家公司,但2022年醫藥行業表現一般,從2022年1月4日至今,醫藥行業僅有106家企業上漲,下跌企業則達到了368家,甚至有超百家跌幅超過30%的企業。
我們主要來看看漲幅、跌幅分別較大的企業特點,由此來發現機會或者避雷。
首先是漲幅靠前的企業,它們雖然從屬于不同的醫藥行業,即從事不同的業務,但大體可以將它們的漲幅原因分為兩類,一類是和疫情需求相關,一類是基于良好的業績表現。
其中疫情需求是新冠疫情的大范圍傳播現狀和治療手段不完善決定的,而且在2022年不止引發了一次行情,最近一次也就是因為疫情防控政策,導致了需求預期較大的新冠治療概念相關公司的上漲。
包括新華制藥的布洛芬成為退燒“神藥”;眾生藥業是國內第二家獲批III期臨床的以3CL蛋白酶為靶點的口服小分子新冠藥物;中國醫藥將負責輝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療藥物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Paxlovid)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進口和經銷。
新冠治療的蛋糕目前被中藥企業所占據,但中藥無法被“證實”的療效似乎使它不能擔當主力軍。
除此之外,漲幅居前的其他公司,它們的上漲主要和良好的業績表現相關,但不具有明顯的行業特點,而主要是突出企業自身的發展潛力。
包括合富中國是一家醫藥流通公司,但其主要從事以體外診斷相關的醫療設備及其耗材為主的貿易,因此具備了較高的盈利能力。但我認為它的市場表現和它的次新股身份有很大關系,其市場潛力還有待考察。
上海誼眾創新劑型紫杉醇產品于2021年10月份上市,放量情況良好從而帶動了公司股價的上漲。
除此之外,微電生理、開立醫療、榮昌生物、福瑞股份情況類似,因為良好的業績表現使得股價上漲并獲得一定持續性,但后期它們股價能否獲得支撐,還要結合年度業績表現展望明年的發展。
最后,我們主要講一下澳華內鏡,為何它明明業績表現較差(2022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速為-58.64%),股價卻居高不下呢?
原因我認為主要在于澳華內鏡的賽道背景和企業自身的市場地位,其在國外廠商處于市場壟斷地位的軟性內窺鏡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和同賽道企業開立醫療做對標,企業因此具備了較大的想象空間(成長潛力)。但對于這樣的企業來說,我認為如果沒有機會較早的介入,不如等它們業績穩定后再說,否則在股價透支業績的背景下,誰也不確定它的估值到底有多貴。
最后,我們再來說一說股價跌幅靠前的top10醫藥企業,不得不說,其下跌也主要有兩個原因,分別為政策原因和戴維斯雙殺(業績和估值雙雙下降)。
其中政策原因是近幾年醫藥企業一直比較明顯的擾動項,但對于醫藥企業來說,現在其實已經好了很多,因為醫藥政策邊際緩和趨勢明顯。目前醫藥行業大多數領域已經完成集采,降費目標初步實現,今年下半年的冠脈支架續約和電生理集采政策甚至開始呈現回暖態勢。
所以跌幅排名靠前的企業中,只有一家企業受政策影響最為明顯,為司太立,企業主營產品造影劑于去年6月份在第五批集采中中標,從去年三季度落地執行至今,司太立便一直沒緩過勁來。
雖然集采影響有望消失,但集采過后是否有能力恢復可持續增長力,是需要進一步考量的。
最后,其他下跌的醫藥企業我們基本可以用戴維斯雙殺來概括,因為它們均因為各種原因遭遇了業績的下滑,再加上暴露了沒有長期可增長的能力,它們的估值也失去了預期。
對此,我們可以做出一定的小結,遠離業績增長失去動力或預期的企業。
拿大家或許比較熟悉的英科醫療舉例,不僅是因為企業高基數增長原因,企業業績、估值雙雙下滑,重點是企業沒有其它可支撐其增長的業務了,從而導致股價止不住的下跌,沒有人能確定它的業績會在什么時候穩定下滑(不再下滑),也沒有人能確定它的估值到底多少才算便宜。
(沒有一家機構對英科醫療進行業績預測)
二、2023年展望:兩個預期+兩個確定性機會
梳理完2022年漲幅和跌幅比較明顯的醫藥企業,我們發現醫藥行業2022年整體表現其實不太好,而且板塊龍頭也沒漲多少甚至是下跌的,這和它們需要消化估值相關;
但如果僅看業績的話,一年時間其實并不長,在可持續增長預期下,低估值甚至會成為我們非常重要的投資基礎。
所以,關于醫藥行業的第一個預期,我認為大家可以關注目前估值不高,但仍有增長預期的行業,包括醫療服務行業(醫療研發外包CXO、醫院)、創新化學制藥、醫療器械行業、中藥行業等。
目前來看,上述行業所屬的四個二級行業的PE均處于近十年歷史低估值區間。
除此之外,關于醫藥行業的第二個預期是關于醫藥行業2023年可能出現的行業機會,我認為主要是和新冠治療相關的抗疫藥物生產企業以及和疫情復蘇相關帶有消費屬性的醫療企業,其中抗疫藥物生產企業主要是目前還未爆量小分子新冠藥物,帶有消費屬性的醫療企業主要是連鎖門診醫院、OK鏡、種植牙等器械耗材、醫美產品等,當然,還有因為醫院手術量減少導致業績承壓的醫療設備、耗材企業,它們隨疫情回暖均有望迎來修復性增長和機會。
有研究數據顯示,疫情對醫院看診、手術情況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數據來源于同花順iFinD,東吳證券研究所)
最后,除了兩個預期之外(具體情況還需要具體分析),我還想強調兩個確定性的機會,即在我看來這兩個機會的預期性弱一些(風險更低),但也僅供參考~
分別為中藥行業以及零售藥店行業,目前來看,二者均受益于新冠藥物的銷售(主要為抗感冒類藥物)業績有望迎來爆發,或將呈現在2022年年報以及明年一季度業績數據中。
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一份業績或有一定不可持續性,但新冠或將長期共存、目前藥物供給仍然相對緊缺的現狀較為明顯,而且對于中藥來說,其長期發展受到了政策的支持,零售藥店則作為醫療保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對于這兩個確定性相對較高的行業,我認為在保障一定安全邊際的情況下,選擇有競爭力的企業投資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但話說回來,這只是我的一份預測,不作為具體投資建議,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三、總結一下
最后,簡單做個總結,雖然2022年醫藥行業整體表現一般,但我對于2023年的醫藥行業是充滿信心的,因為導致它們下跌的很多因素已經在逐步減弱甚至消失。雖然行業和企業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把握住它們的長期發展,我們或許就能獲得不錯的復利效應。當然,本次文章沒有提到的一些行業機會,我們有時間慢慢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