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非對今年市場仍然抱有一定信心。現在是選未來機會的階段,如果選得好,經過耐心等待,終會有所收獲。不過,他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屬于過渡期、低回報期。
從長周期看,董承非一直關注硬科技板塊。短期而言,他看好一些與宏觀經濟走勢弱相關、沒有杠桿、深度價值的股票。他同時表示,自己也會關注市值100-1000億中偏成長的公司,這些公司會有一些細分領域的機會涌現。
在港股互聯網板塊,他認為,雖然政策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板塊處于底部區域已經很明確,但互聯網紅利期已結束,行業將由原來的成長型行業轉變為成熟行業,以前可以變現的很多業務受到了限制和約束,整體發展潛力不如以往。而這,勢必會讓這一領域面臨投資者切換的過程。
低回報、耐心,與邊走邊看
“感覺我自己變老了好多,上證指數卻還青春著。”談及這些年來上證指數的起伏,以及今年年初A股和港股的“下馬威”,董承非如此感慨。
在董承非看來,這一輪行情起于2017年,2021年達到最高點,目前則出現較大回撤。市場優質企業經過估值擴張,回撤,估值已回落至比較合理的區間。“關系到2022年市場表現的核心決定性變量,是這些公司未來業績到底是什么樣子,而非流動性因素決定。”
“年年難過年年過。”對于如今的市場,董承非目前的想法是:邊走邊看。整體而言,他對今年市場仍然抱有一定信心。不過,他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屬于過渡期、低回報期。
“如今高回報的投資方式越來越少,低回報很正常,也很合理,股價最終還是取決于經濟形勢和上市公司業績,所幸如今估值倍數已經降下來。”
“現在說牛市的人很少,但這就是風險釋放的過程。”董承非直言,現在是選未來機會的階段,如果選得好,經過耐心等待,終會有所收獲。
長期看好硬科技
從長周期看,董承非一直關注硬科技板塊。他坦言,自己最近將精力多花在半導體等領域里。他認為,中國半導體肯定能發展起來,中長期肯定有大公司出現,其中涌現的機會很多。但今年會有一些挑戰,整個領域景氣度或有一定程度下降。
公募“頂流”劉格菘:這個位置沒必要悲觀,現在的基本面比2018年更堅實短期而言,他看好一些與宏觀經濟走勢弱相關、沒有杠桿、深度價值的股票,如電信運營商等高分紅高股息的公司。“今年宏觀經濟挑戰大,大家退而求其次,通過分紅的方式來選擇。今年分紅率5%以上、經營上不帶杠桿、跟宏觀弱相關的公司,表現相對會好很多。”
此外,他認為,看得近一點,偏價值型板塊會好一些,近期成長股跌幅很大就是一個驗證。雖然還沒看出今年板塊性的機會,董承非仍然不吝于自己對低估值、地產相關的企業的關注。
他同時表示,自己也會關注市值100-1000億中偏成長的公司,這些公司會有一些細分領域的機會。
關于近期新能源產業鏈漲價,尤其是車企以萬為單位的漲價潮,董承非認為這次漲價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這一輪新能源車在大城市普及率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限購。大城市的購買力非常強,提價影響不大。但越到后面,新能源車行業越需要二三線城市拉動,這些地方對價格更敏感,可能因為提價抑制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大宗商品、糧食等紛紛漲價,關于周期股的春天是否將要來臨的討論也逐漸增多。在董承非眼中,周期分為資源型周期和制造業周期帶來的周期。“中國不缺錢,又勤奮,制造業帶來的周期,我會謹慎一些。”
但就資源型周期股而言,董承非認為今年已有部分細分領域的機會涌現。“按我的直覺,這輪的資源型周期股機會和以前有一些不一樣。因此,我們宏觀研究和策略研究在投資中的比重一定要提上去。”
港股互聯網的十字路口
針對前期港股的暴跌,董承非認為主要是因為港股市場互聯網企業占比太大,去年該行業出現了利空因素,對其經營面影響很大。同時,香港市場作為離岸市場,資金目前由外資主導,中概股等外圍因素帶來的波動大,而中概股又是長在別人地盤上的股票,風險暴露非常大。諸多因素導致香港市場深度不夠,股價波動性天然較大。
從另外一個維度看,投資是分享企業的成長。在上市公司分紅的角度,很多AH兩地上市的公司在港股會便宜很多。“如果我自己買產品的話,在香港市場多花點精力也是必然。”董承非說道。
具體到港股互聯網板塊,他分析認為,雖然政策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但互聯網紅利期已結束,行業將由原來的成長型行業轉變為成熟行業,以前可以變現的很多業務受到了限制和約束,整體發展潛力不如以往。而這,勢必會讓這一領域面臨投資者切換的過程。
“好的因素是,目前這一板塊處于底部區域是很明確的。同時,頭部互聯網公司市場地位穩固,現金流穩定,以后帶來的回報也還不錯,可能變成價值股。”董承非提示投資者,不要抱著以前的想法,以為它們短時間可以賺很多。
“這在短期內很難看到。”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