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廖陽勇
編輯 | 岐 岐
3月22日瑞爾港股上市首日市值超80億港元。
這是距A股“牙茅”通策醫療上市25年后,第二家主板上市的國內口腔醫療機構。
在2021年瑞爾集團、牙博士醫療、中國口腔醫療集團三家都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
瑞爾今年1月其實已是第二次提交,其曾于去年7月首次遞表,但招股文件已于去年年底失效。
這次上市,更多像是瑞爾為了完成對賭協議所設的目標,而做的無奈之舉。
畢竟目前瑞爾財報并不好看,導致開盤即破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短期市值。
俗話說“金眼銀牙銅骨頭”,口腔醫療服務被公認為好賽道,這是一個千億級市,從各研究機構普遍測算年復合增長率為9-11%之間。
然而瑞爾近三年卻持續虧損,2019至2021財年共虧掉17億,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讓人不禁懷疑,行業應該是好行業,但公司可能不是好公司?
毛利率將近通策一半,在消費醫療和口腔產業中墊底
瑞爾目前的虧損,主要原因是上市前的多輪股權融資,均為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其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
隨著其估值提升,造成利潤表上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2019至2021年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占虧損總額62%。
2019至2021年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0.99 億元、-1.65 億元、0.70 億元。這一部分虧損的原因是毛利率偏低。
近三年瑞爾集團毛利率分別為15.2%、10.1%和24.1%,營收規模和薇美姿(“舒客”牙膏)接近,毛利率卻不及其一半。
這完全不符合人們對牙科暴利的認知,在消費醫療和口腔相關行業都屬于較低水平。醫美普遍毛利率在50%以上,而眼科也普遍在40%以上,口腔行業平均毛利率為41%。
瑞爾目前的盈利能力不足,可能問題出在其成本結構和業務結構。
高端定位配備高薪牙醫,牙醫緊俏拖累成本表現,人力占比超行業水平
消費醫療行業有三大主要成本,人力成本、耗材成本、銷售費用(營銷推廣)。
按對醫生的依賴程度由低至高,分別為植發、輕醫美、眼科、整形和牙科。診療標準化程度越高,對醫生的依賴程度相對越低。
而牙科的高值項目如種植牙和正畸,高度依賴于醫生的專業技術和經驗。然而,目前我國牙醫數量仍存在較大缺口。
2019年我國口腔執業(助理)醫師人數為24.5萬,8年CAGR為11.2%,增速不低,但如果想趕上韓國的水平,我國牙醫仍需新增45萬人。
來源:詳解口腔??剖袌?,探尋連鎖化率提升之路,國海證券
培養一個口腔執業醫師,至少需要6年,而成為獨當一面的牙醫需要10年左右。
成熟牙醫是稀缺資源,例如全國掌握種植牙技能的牙醫占比約20%,因此醫生議價能力更強,也導致口腔人力成本占比高于眼科、植發。
而且設立一個牙科診所,只需要約100-150萬起始資金,在各類診所中屬較低水平,牙醫自立門戶的門檻不高。為了不讓好牙醫流失,各口腔機構高薪養醫的做法也很普遍。
截至2021年9月,瑞爾擁有882名牙醫,平均執業年限為12年,對比牙博士373名牙醫平均執業6年,可見瑞爾注重搶占優質醫生資源,來支撐其高端定位,但也必然導致其人力成本更高。
瑞爾集團2021財年雇員福利開支占收入38.6%,是最大的成本/費用項目,這一比例在消費醫療都處于較高水平。
但和可恩、牙博士不同,瑞爾花在營銷推廣上的費用占比很小,間接說明專業穩定的牙醫團隊起到了作用,可以靠口碑和復購引流。
高值項目種植和正畸的收入占比偏低,牙椅單產不及牙博士
牙椅單產是衡量口腔醫療機構的經營效率的核心指標,通策醫療和瑞爾牙椅單產都是120 萬元/臺,而牙博士牙椅單產為210萬元。
主要差異來自于業務結構。牙科業務主要分為四大類:種植、正畸、兒童齒科及綜合服務項目。其中種植牙科業內單價8千-2.2萬元,隱形正畸價格2-6萬元,是高價項目,也是利潤的主要來源。
牙博士2020年正畸和種植的毛利率分別為54.3%和61.5%,均比綜合服務的48.4%毛利率高。
各口腔醫療集團的2020年業務收入占比,來源:各公司財報和招股書
瑞爾集團旗下瑞爾齒科和瑞泰口腔分別定位高端和中端市場,價格水平分別比三甲醫院高25%和10%左右。但是業務收入結構上,種植和正畸兩大高值項目占比不高。牙博士因為主打種植牙,2020年毛利率達到55.5%。
雖然種植體集采已成定局,但耗材成本占比種植牙收入僅20%,主體成本仍為人力和房租攤銷等,集采對價格沖擊小,可能反而導致種植牙毛利率上升。
所以如果瑞爾不想辦法提高種植和正畸的收入占比,扭轉低毛利率,就很難擺脫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口腔行業連鎖化優勢不明顯,高度分散的紅海市場,瑞爾全國擴張路漫漫
口腔醫療普遍采用連鎖擴張來跑馬圈地,以期乘著市場高速增長的東風成為行業頭部。2017年底,瑞爾集團定立了2025年千店計劃,但截止上市前共計運營111家診所/醫院,僅完成十分之一目標。
擴張的主要障礙還是醫生資源問題。瑞爾的醫生主要靠挖,體現在第三方人力資源服務始終是集團前五大供應商之一。而通策醫療背靠“杭州口腔醫院”老公立改制而來的醫療品牌,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醫生供應。
此外,牙科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主要依賴醫生手工操作,難以標準化,可復制性差。同時耗材成本占比平均為15%,向供應商壓價對利潤作用有限。因此連鎖經營的成本優勢、管理優勢并不明顯。
這也體現在行業集中度上,目前口腔醫療CR5不足9%,是高度分散的市場。口腔醫療民營化程度很高,民營規模占比70%,僅次于醫美,導致這個市場很早就進入紅海,競爭激烈。
民營口腔醫療服務市場競爭格局,來源:招股說明書
就算是擁有近2000張牙椅的龍頭通策醫療,上市25年,也只占2.4%的市場份額,僅49家機構,主要分布在浙江,說明口腔醫療的全國連鎖化道路并不好走。
大部分的口腔集團都有很強的地域性,像小白兔主要在西安,中國口腔醫療主要在溫州,恒倫在太原,可恩在山東,藍天在廣西,華美口腔在成都等。
其它全國性的競爭對手如歡樂、佳美和拜博等也有15至25年的歷史,連鎖擴張結果均不及預期,對比眼科,口腔連鎖化率偏低。
瑞爾集團選擇了全國連鎖這樣一條不好走的路,還要搶時間搶先機,所以對資金需求很大,否則也不會選擇對賭后流血上市。
總之,瑞爾目前由于醫生成本高,高值業務占比低等原因,導致毛利率遠低于行業均值。
雖然2021年調整凈利后勉強盈利,未來連鎖化的道路也注定坎坷。上市破發是預料之中的事,短期內市場可能不會看好瑞爾的前景。
參考資料:
1. 口腔醫療服務行業深度報告:詳解口腔??剖袌?,探尋連鎖化率提升之路,國海證券
2. 2019口腔醫療迎來黃金時代,消費升級催生藍海市場,平安證券
3. 2020中國口腔醫療行業報告:后疫情時代的消費升級與數字化機遇,醫趨勢
4. 2020年口腔醫療白皮書,動脈網
5. 醫藥行業:未來十年,十倍成長,預計種植牙行業年均復合增速達25%,東興證券
6. 口腔醫療服務行業深度報告:連鎖化趨勢明顯,頭部公司大有可為,太平洋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