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交所首例紀律處分案例“橫空出世”。日前,北交所公布了上市公司生物谷因資金占用、重大事項未披露等違規行為,控股股東金沙江及實控人被給予公開譴責的紀律處分事項。資金占用、信披違規,類似現象在滬深股市并不乏見。個人以為,對于北交所上市公司,同樣要奉行監管從嚴的監管理念。打造一個誠信的北交所市場,對違規行為應露頭就打。
調查表明,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期間,生物谷控股股東金沙江通過不同方式累計占用上市公司資金3.56億元。盡管控股股東金沙江及實控人林艷和均作出了承諾,但截至承諾期滿的2022年6月30日,歸還資金承諾并未全部履行。重大事項未披露方面,2021年11月5日,生物谷累計委托銀豐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理財金額達到信息披露要求,但生物谷未按規定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后續購買理財行為亦未披露。
資金占用與信披違規等違規行為,在當前的滬深股市中較為常見。上市公司資金被占用,往往會對其日常經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滬深股市中,早已出現因資金被大股東、實控人占用,導致資金鏈斷裂,進而導致上市公司退市的案例。因此,資金被占用所產生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視的。
信披違規的危害性亦不言而喻。像首例證券集體訴訟案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本質上屬于信披違規案。無論是對于上市公司、對于投資者,還是對于資本市場,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盡管利益受損的投資者最終都得到了補償,但該案所產生的深遠意義,卻不容抹殺。
事實上,無論是資金占用,還是信披違規,情節嚴重的話,都有可能觸犯刑法。像巨額資金占用行為,就有可能觸犯刑法規定的“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不披露重大事項,則有可能觸犯刑法規定的“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因此,北交所公司生物谷所發生的資金占用與信披違規,我們并不能等閑視之。
設立北交所,既進一步完善了資本市場多層次架構,也是資本市場多年來不斷深化改革的必然。而且,由于北交所掛牌企業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上市公司,掛牌公司擁有了真正的融資平臺,相關股東也擁有了股份套現的平臺,因此,對于能夠在北交所掛牌上市,相關上市公司理應珍惜才是。通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規范“三會”運作,提升業績水平,更好地回報投資者,才是北交所掛牌公司才要做的。而不應出現相關股東、實控人等因違規行為,損害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的利益等事項。
北交所自設立以來,截至目前掛牌公司已超百家。在市場規模尚小的背景下,對于違規違法行為,更應下重手進行懲治,以達到嚴懲違規者,警示后來者的目的。否則,危害性不容低估。
而且,由于轉板制度的建立,符合條件的北交所上市公司是有可能轉板到科創板或創業板掛牌的??陀^上,這也對北交所上市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顯然,一個不講誠信的上市公司,是不可能實現轉板的。
治亂須用重典。個人以為,打造一個講誠信的北交所市場,有必要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重拳整治。基于此,個人建議,對于出現一般違法違規行為的北交所上市公司,應禁止其轉板到科創板或創業板掛牌,并對其再融資、股東減持等作出一定的限制。對于違法違規行為性質嚴重、情節惡劣的北交所上市公司,應將其“下放”至新三板創新層掛牌,并禁止其重回北交所交易。個人以為,如果采取如此措施,對于北交所掛牌公司而言,所產生的威懾力將是巨大的,而且也將有利于北交所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