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的生力軍們,開始擁抱資本市場。
就像一個分叉路口,一批批先知先覺的新生代biotech,早早出發去尋找下一個藍海,并如愿以償地,從那些傳統藥、械企業的陰影走出,迎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不過,或許當時很少有投資者意識到,biotech們的上市只是開始,而不是結束。時至今日,盡管所有18A企業都活了下來,但壯大者鳳毛麟角,一些公司的股票的流動性近乎枯竭,遭到了市場用腳投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根據港交所規定,按照18A規則上市的公司,在滿足一定條件前,需要在股份名稱中附帶“B”標識,以作為對投資人的提示。
如果以撕掉“B標簽”,視為biotech成功壯大的標志,如今的港股18A板塊,總共只有6家企業達成這一目標,分別是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復宏漢霖、康希諾和再鼎醫藥。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6家企業是國內生物科技行業當前的“門面”。
能夠在充滿變數的領域成功撕下“B標簽”,過去的經歷證明他們懂得如何做到“從0到1”。在這之后,他們將率先進入下一階段的牌桌,告訴大家怎樣才能從“1到10”。
這些少數者的發展軌跡是一個縮影,它反映了整個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的佼佼者們,是如何突破自我與時代的局限性,不斷去尋找突破口。
01 不得不撕的“B標簽”
港交所18A規則的出臺,為國內生物科技企業打開了資本市場大門。
但對于18A企業來說,如何撕掉標簽卻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因為只有撕掉標簽,才能真正意味著一家18A企業:邁入biopharma階段。
根據港交所規定,撕掉“B標簽”的規則并不復雜。如下圖所示,只需符合《上市規則》第8.05條的三個要求之一即可。
具體可以理解為,企業要么證明自己有一定的盈利能力(盈利測試),要么證明這一可能:
在具備一定營收條件的情況下,現金流、市值符合相應要求(市值/收益/現金流量測試,或者市值/收益測試條款)。
但對于18A企業來說,要想達成上述目標并不容易。
現階段,大部分企業距離通過盈利測試和市值/收益/現金流量測試,都還有一定距離,這是由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
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康希諾收獲新冠疫苗紅利),生物科技企業需要經過較長的商業“爬坡期”,才能達成盈利或現金流轉正的目標。
但由于起步較晚,即便是國內頭部生物科技企業,產品的商業化年限大都不超過3年,因此難以在現階段達成上述目標。
市值/收益測試條款雖然沒有盈利、現金流要求,但40億港幣市值的門檻意味著,企業需要長時間受到二級市場的認可。
這同樣不易。就目前市場環境來看,只有真正具備成為biopharma潛力的企業,市值才有可能維持在高位。
也正因此,截至今年8月份,18A開閘4周年之際,僅有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復宏漢霖、康希諾5家企業成功撕下B標簽。
直到最近,才迎來第6家達標企業——再鼎醫藥。11月11日,再鼎醫藥宣布,香港聯合交易所批準其從港交所股票名稱中移除“B”。
作為“門面”,上述6家企業能夠撕掉“B標簽”,不會讓市場感到意外。
比如再鼎醫藥,由于公司2020年登陸港交所是采用“二次上市”而非“雙重主要上市”的形式,所以在上市之初股份名稱后綴為“SB”。
市值方面,再鼎醫藥最新港股市值超過300億港幣,遠遠超過“最低市值40億港幣”的要求;營收方面,公司2021年為1.44億美金,約合11.28億港幣,也達到規定門檻的2倍。
今年6月,再鼎醫藥宣布于香港聯交所主板轉換為雙重主要上市。順理成章的,再鼎醫藥在今年6月和11月分別去掉了“S”和“B”。
相對來說,整個市場更關心的問題應該是,這些企業究竟做對了什么?
02 達成目標的不同答案
過去一年,國內生物科技行業經歷寒冬。過于同質化的競爭,破滅的資本泡沫,一度讓市場情緒陷入了低谷。
在這一背景下,百濟神州、再鼎醫藥、信達生物們能夠脫穎而出,折射出的是他們如何突破自我與時代的局限性,找到了突破口。
突破口的謎底并非完全一致。不管是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還是復宏漢霖、康希諾和再鼎醫藥,都能給出不同答案。
回過頭來看,信達生物的蛻變,是fast follow策略的成功。憑借突出的執行力,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成功收獲順位優勢,成為第二款獲批的國產PD-1。
再加上信達生物在商業化方面投入重兵,信迪利單抗在獲批當年便收獲10.16億元收入。踏著PD-1國產替代的東風,信達生物成功晉級為Biopharma,順勢撕掉了“B標簽”。
而再鼎醫藥的成功,則是得益于“平臺戰略”的勝利。所謂“平臺戰略”,是指在特定疾病領域,布下具備協同效應的管線網絡,正如強生、阿斯利康等巨頭現階段的打法。
目前,再鼎醫藥圍繞腫瘤、抗感染、自身免疫疾病、中樞神經系統四大疾病領域,構建了豐富的具有差異化的、潛在同類首創或最佳的創新產品。
在更為細分的疾病領域,再鼎醫藥的“平臺戰略”布局效果已非常顯著,比如,公司在研管線,已經覆蓋了KRAS、EGFR、ROS1等多種突變的肺癌。
在這樣的平臺戰略加持下,公司已經有4款商業化產品落地,分別為PARP抑制劑則樂、胃腸道間質瘤靶向藥瑞派替尼、腫瘤電場療法愛普盾及新型抗生素紐再樂。
再鼎醫藥奉行“平臺戰略”不難理解,因為這是一種兼顧效率和護城河的有效打法。
比如在商業化端,一旦公司完成了強有力的商業化團隊的構建,矩陣內后續上市的產品就能夠共享商業化渠道,產品越多,協同效應越顯著。比如在女性腫瘤領域,則樂和TIVDAK未來就會在商業化資源上有大量協同優勢可以利用。
并且,因為深耕的緣故,藥企對細分市場的需求有著更敏銳的洞察,更有利于定制不同產品的商業化策略,進一步放大新、老產品的價值。
也正因此,再鼎醫藥在推進產品矩陣構建的同時,通過醫保談判、商保融入等多個不同方式,來不斷提升自身的商業化能力。
最終,諸多努力的成果在公司業績層面得到體現。今年第三季度,再鼎醫藥營收5750萬美元,同比增長33%,環比增長19%,已經超過10個季度連續增長。
核心產品方面,今年第三季度則樂收入為3920萬美元,同比增長39%。雖然已是商業化的第4個年頭,但則樂的高增長仍在繼續,這進一步證明了再鼎醫藥的商業化能力。
當然,增長的銷售數字背后,更能體現的一點是,再鼎醫藥擁有極為突出的執行力,能夠把頂層戰略層層推進,并迅速做好,這是再鼎醫藥能夠撕掉“B標簽”的根本原因。
同時,這也是讓再鼎醫藥不斷收獲市場認可核心因素。近日來,FMR LLC、Wellington紛紛在二級市場大額增持公司股票。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如何在創新藥角斗場中走的更遠沒有準確答案,但需要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可能付出的代價,然后找到一條最合理的路線,并執行到極致。
03 成功“從0到1”之后
對于任何一家18A企業來說,都需要經歷“從0到1,再從1到10”的發展階段。
就現階段而言,成功撕掉“B標簽”的6家企業,只是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從0到1。接下來,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從1到10”。
大部分企業要做的,是如何沿著既有戰略方向前進。
比如百濟神州,作為創新藥一哥,成立之初就堅持高舉高打的出海策略。目前,其核心產品BTK抑制劑已經在美國、歐盟等地獲批多個適應癥。
這是百濟神州獲得市場青睞的原因,但這也意味著,公司需要不斷通過海外的銷售業績來證明自己。
再鼎醫藥,則是圍繞“building a global biopharma leader”的目標,繼續在“平臺戰略”上前行。前行的引擎,是已摸索出成功經驗的“引進”與“自主研發”的雙輪驅動。
基于強悍的BD團隊,再鼎醫藥在引進方面持續發力,且成果不斷。在9月份,再鼎醫藥就引進了Seagen公司的TIVDAK——全球唯一一首個也是目前唯一在美國獲批用于治療復發或轉移性宮頸癌成人患者的抗體偶聯藥物(ADC)。
相對于晚期宮頸癌現有療法,TIVDAK擁有顯著的療效優勢,具備降維打擊的可能。TIVDAK 的授權引入,對于再鼎醫藥的意義不言而喻:
一方面,其預示著再鼎醫藥正式成為ADC賽道的有力競爭者;另一方面,公司實現了腫瘤藥物的管線升級,TIVDAK將與則樂攜手鞏固其在女性腫瘤藥物領域的領先地位。
再鼎醫藥加碼自主研發方面的例子,則是最近新任首席官黃琴華(Peter Huang)博士的加盟。這可以說是再鼎醫藥成為全球小分子藥物有力競爭者的風向標。
翻看黃琴華博士的履歷不難發現,其專注于小分子藥物發現,具有顯著的成果。此前,黃琴華博士曾就職于輝瑞,是多個明星產品臨床化合物的主要發明者,包括肺癌重磅產品第三代ALK TKI洛拉替尼。
并且,黃琴華博士擅長助推創業型公司“升級”。在加入再鼎醫藥之前,黃琴華博士就職于明星biotech公司Zentalis,成功幫助Zentalis建立起藥物發現平臺,且領導了多個新的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工作,并管理轉化研究以支持臨床開發。
不難預見,隨著黃琴華博士的加入,再鼎醫藥在小分子領域的研發實力會進一步增強,從而推動公司平臺戰略的發展。
當前,國內生物科技行業進入創新深水區,不再有低垂的果實輕易采摘。對于國內生物科技企業來說,尤其是這些“門面”而言,如何把好牌打大尤為重要。
這沒有統一路徑,但需要頂層戰略的支持,更需要高效的執行力去推進。不管它們誰能笑到最后,相信都能給整個行業帶來重要啟示。